观点_评价视角谈诚信

  • 科技评价对科研诚信的影响

    王乃彦

    当前科技评价的改革应当重点剔除那些不科学、不合理、不规范的规定,抵制那些违背科学道德的不正之风,打破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的做法,使科技成果的评价能够真正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016年04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科技评价失灵与科研诚信的恶意透支

    李侠

    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科技界而言,长期存在的扭曲的评价体系以及奖惩机制的长期错位设置,无疑在侵蚀科研诚信的库存,并助长恶意透支诚信行为的泛滥,这些选择将使科技共同体成员陷入巨大的道德风险之中。

    2016年04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 急功近利的评价对科学创新和合作的伤害

    鲁白;

    我国当前科技评价最大的问题就是科学的量化评估,并与利益挂钩。非小同行主导评价,一味追求期刊的影响因子,不求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研究不成系统、抢课题、争项目经费、争夺荣誉等现象严重阻碍了科学创新和合作。

    2016年04期 v.6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 消除虚幻作者意识倡导无原创不发表

    李伦

    我国学界缺乏作者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非学界最大的危机。最大的危机是虚幻的作者意识,即对零原创成果的作者意识及其身份认同。原创是甄别作者与习者、师者的试金石,是科学伦理的核心准则,是使科学成为科学的根本所在。

    2016年04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 消除虚幻作者意识 倡导无原创不发表

    李伦;

    我国学界缺乏作者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并非学界最大的危机。最大的危机是虚幻的作者意识,即对零原创成果的作者意识及其身份认同。原创是甄别作者与习者、师者的试金石,是科学伦理的核心准则,是使科学成为科学的根本所在。

    2016年04期 v.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 以科技评价创新促科学文化建设

    郑念;

    科学文化建设与科技评价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文化是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环境,从长远看,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是进行公平、公正评价的基础。同时科学有效的评价又是促进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

    2016年04期 v.6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 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有助于科研诚信度的提高

    叶继元;

    目前我国科研评价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学术新人的学术规范教育不够,不良的评价导向引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因此,必须加强科研评价体系的理论研究,加强评价等各项学术规范的教育与培训,提供合理评价的环境、工具及手段,对敢于带头创新评价的机构和科研人员应鼓励和宽容。

    2016年04期 v.6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需改革高校职称评定制度

    李冲

    我国高校现行的职称制度滞后于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蕴含着滋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诱因。当下,高校应尽快做出调整,把岗位竞聘与职称评定分离开来,职称仅代表教师个人的学术头衔,与岗位、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利益性机制脱钩,斩断触发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性诱因。

    2016年04期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 科研评价应放弃“科学管理”的思想

    眭纪刚

    量化科研评价机制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科学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模式希望通过明确标准与绩效测量,把科研变作一种可以量化考核的生产过程。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工作与流水线生产的体力劳动显著不同。真正的原创性科学不是通过计划产生的,更不是考核促逼而来的,而是通过创造优良的环境激发科学家的原创性思维和脚踏实地的努力产生的。

    2016年04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 从科学问题的认识过程来评估科学研究

    刘玉仙

    引用是有关科学研究对象各种观点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对科学问题的不同观点的辩论来认识研究对象。如果我们能够弄懂各种引用成分和科学研究对象的认知过程作用的内在机制,就能够通过引文和论文来解释科学现象的认知过程,从而能通过引文和论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中,来评价科学研究。

    2016年04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 从科学问题的认识过程中来评估科学研究

    刘玉仙;

    引用是有关科学研究对象各种观点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对科学问题的不同观点的辩论来认识研究对象。如果我们能够弄懂各种引用成分和科学研究对象的认知过程作用的内在机制,就能够通过引文和论文来解释科学现象的认知过程,从而能通过引文和论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认识过程中,来评价科学研究。

    2016年04期 v.6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论坛_科技评价与科研诚信

  • 科技人才评价导向的若干误区与调整对策

    王前;李丽

    目前我国一些科研单位和高校在科技人才评价导向上存在若干误区,主要表现为主张学术成果越多越好、人才成长越快越好、有显示度的指标越全越好、有层次的指标越高越好。这种导向会引发急功近利的浮躁倾向,诱发学术不端行为,干扰科研诚信。因而需要进行理性反思,揭示深层原因,及时加以调整。在科技人才评价导向中,应考虑各项评价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代表作的质量、学术影响、原创性以及学者的学术潜力、发展态势、社会责任感等因素,以保证科研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

    2016年04期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STS研究_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 公众科学:生态学野外研究的新范式

    李际1,2

    生态过程具有大尺度、长周期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大范围和跨尺度、长周期的研究。由于经费与人力资源的局限,职业生态学家和专业研究生的传统野外研究难以开展且经常存在误差。公众科学恰好提供了具备相应专业素养的技术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而引起广泛关注。公众科学不仅具有科研、教育、文化与政治价值,且对生态学具有特别的价值。公众科学的成功得益于西方悠久的自然志传统,并在美国与欧盟形成不同的侧重点。随着科学研究走向开放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公众科学将在生态学和科学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发展,但还需在角色转化、模式研究和方法改进三方面取得突破。

    2016年04期 3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 我国科研人员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内隐表征

    李玮1,2;白新文1,3;刘正奎1

    科研工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是我国科学共同体、科技管理机构和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词语联想这一心理学研究常用的内隐测量方法来揭示科研人员的认知结构和概念体系,借助语义网络技术分析科研人员针对“科学研究”、“国家重大项目”和“学术不端行为”的联想词。本研究揭示并直观表征出科研人员的认知结构图,同时发现各种学术不端行为根据其影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构成了科研诚信行为连续体;违背科研精神是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内因和根源;科技计划与项目的特征和管理方式是诱导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外因;在科研资源分配过程中,社会文化因素可能会助长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2016年04期 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0K]
  • 中西方技术伦理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与比较

    侯剑华;周莉娟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伦理研究的发展,科学客观地了解西方技术伦理研究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前沿,本研究通过在Web of Science和CNKI文献检索平台中分别检索并下载西方和我国技术伦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对下载的文献进行信息可视化分析,绘制关键词共现和文献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通过对技术伦理领域研究文献的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对比中西方技术伦理研究主题的知识结构与研究前沿之间的异同,可以看出我国技术伦理领域的研究主题、研究前沿与西方研究主题、研究前沿保持一致,又独具特色,形成了特色研究。

    2016年04期 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9K]

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

  • 对我国食品安全管制制度设计的思考——兼评新《食品安全法》

    郭永清;冯诗景;

    行政管制制度的突出特征在于"权力的集中"与目标单一。要发挥行政管制制度优势,必须具备均衡的激励与约束制度。2015年的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它的实施能否达到立法预期的效果?文章从食品市场与行政管制制度的特点出发,剖析了美国食品管制制度的设计思路,并尝试对我国新食品安全法制度设计的得失进行探讨。

    2016年04期 v.6 8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科学文化与传播

  • 专家角色与风险传播渠道对公众食品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行为的影响

    赖泽栋1;曹佛宝2

    越来越多的食品风险专家通过自己的社会化媒体建立影响力。食品风险专家跨屏风险沟通成为当前社会化媒体风险治理的常见模式。然而,风险专家的实际角色与公众眼中的风险专家存在较大差异。以转基因食品风险为例,研究通过2×2(科学名人与业内科学家VS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被试间实验,分析了不同风险专家角色通过不同风险信息传播渠道对公众的食品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专家角色差异对公众的风险认知与风险传播行为有显著影响,且科学名人比业内科学家对公众的食品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行为的影响更显著;风险传播渠道对公众的风险认知和风险传播行为的影响也非常显著;风险信息通过传统大众媒体渠道传播对公众所产生的影响比通过社会化媒体渠道传播来得更大。

    2016年04期 10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评论

  • 末日与未来——略论《三体》中的末日观

    刘济西;文旆;

    <正>我是深信"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的,作为一名攻读科技哲学的博士生,我更关注科幻艺术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这一主题。不管是痴迷地还是冷峻地阅读《三体》,我眼中的刘慈欣那个神鬼同居的脑袋顶上,总是飘来荡去地浮现着三个大字:末日观。

    2016年04期 v.6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会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