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视域中的网络社会问题A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Network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sk Society
黄少华
摘要(Abstract):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崛起,不仅引发了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的转变,而且导致了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涌现。基于风险社会视域,把"网络风险社会"视为一个整合性的概念,有助于深化对网络社会问题的结构和机制的认识。面对网络社会的流动、去中心、去边界、时空拼贴、过度互联,以及网络行为的身体不在场、身份不确定特征,风险管理是控制和化解网络社会问题的基本策略选择。
关键词(KeyWords): 风险社会;网络社会;网络风险社会;社会问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公民网络行为规范及引导抽样调查研究”(10BSH025)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虚拟社会管理模式研究”(12&ZD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黄少华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13.04.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M.卡斯特.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6.
- [2]M.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
- [3]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10;2.
- [4]冯鹏志.“数字化乐园”中的“阴影”:网络社会问题的面相与特征.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5):35—44.
- [5]段兴利.汪中海.网络社会问题研究现状综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3):60-65.
- [6]张文霞,赵延东.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及研究进展.科学与社会,2011。(2):53—63.
- [7]U.Beck.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The Risk Society;Questions Of Survival,Soci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lightenment,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1992,9(1):97-132.
- [8]U.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3—14.
- [9]吴齐殷,蔡博方,李文杰.网民研究:特征与网路社会行为.http;//140.109.196.10/pages/seminar/infotec4/5—2.doc.
- [10]U.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1.
- [11]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65.
- [12]M.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05.
- [13]W.戴维德.过度互联:互联网的奇迹与威胁.李利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XI.
- [14]S.特克.虚拟化身:网路世代的身份认同.谭天、吴佳真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328.
- [15]David Harvey.The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0—98.
- [16]李英明.网络社会学.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114.
- [17]P.华莱士.互联网心理学.谢影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杜,2001:266.
- [19]C.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 [20]刘少杰主编.中国网络社会研究报告(2011—201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54.
- [21]P.迪肯.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刘卫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