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与应用研究的新视野——评介秦红增对于科技人类学方法的运用
牛桂芹
摘要(Abstract):
<正>广西民族大学秦红增教授长期关注着中国的乡村社会变迁及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问题。他历经十余年的实地调研,先后出版了《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瑶族村寨的生计转型与文化变迁》、《手工艺里的智慧: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及《乡土变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牛桂芹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13.04.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秦红增.乡土变迁与重塑——文化农民与民族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 ①在秦红增教授的论述中为“和谐乡村建设”,其所指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①按照秦红增教授的说法,其核心点在于“赋权”,认为农民拥有特定乡土知识和现代科学技能.有着自我发展能力,两者的实质都在于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通过拥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新型农民”,利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让农民自己来建设乡村,并分享成果。[1]9-10
- ②这里探讨的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是有别于科学实践哲学的概念。地方性知识是在与全球化和现代化潮流对抗的过程中出现的,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C.格尔茨正式提出了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意指与西方知识或普遍性知识相对的当地人的知识。
- ①科技人类学强调的社会与境(社会情境),简单而言,指科技研究要深入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人群,进行微观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要综合分析具体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 ②这是笔者的说法,为了区别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初始阶段的“以人为本”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