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现象的文化视角辨析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Science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罗红光
摘要(Abstract):
现代科学作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系统,它以理性为基础;文化往往与地方性、封闭性、描述性相关,一般被认为两者相却甚远。如果考虑到科学理性产生的地方性,以及客观性也是历史的产物,科学行为人为地发明创造概念工具,并赋予自然以意义等,我们有理由说,以理性思维为原则的现代科学同样具备了其特有的文化属性,而且科学家共同体是至今世界上最大的信仰共同体。本文认为,面对某一专业远不能及的问题的公共性,"科学精神的文化"视角可以让我们实现高层次的理解,从而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KeyWords): 理性;科学行为;科学精神;科学家共同体;文化事实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罗红光
DOI: 10.19524/j.cnki.10-1009/g3.2013.03.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Kuhn Tomas 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177.
- [2]蔡华.人思之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24.
- [3]刘兵,杨舰,戴吾三主编.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 [4]Bruno Latour.The History of Tings:Where were Micros before Pastear?in Pando-ra’s Hope:Essay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145-173.
- [5]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杨富斌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6.
-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吴象婴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99).
- [7]ジョセフ·ニーダム(Joseph Needham).中国の科学と文明(第三卷·思想史·下).吉川忠夫など訳:思索社,1975:547.
- [8]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80.
- [9]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
- [10]Wiener N.Cybernetics,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Paris-Cambridge-New York,1948.
- [11]夏军.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1993(4):107-120.
- [12]钱学森.给本书作者的一封信.载夏军著:非理性世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2.
- [13]史蒂文·夏平,西蒙·谢弗.利维坦与空气泵:霍布斯、玻意尔与实验生活.蔡佩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
- [14]Popper Karl R.Objective Knowledge:A evolutionary approach.Oxford:Claren-don Press.1972:191.
- [15]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韩广忠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40.
- [16]波普尔.客观的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1972).
- [17]华康德.迈向社会实践理论:布迪厄社会学的结构和逻辑.载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
- [18]古塔·弗格森.人类学定位.骆建建,袁同凯,郭立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134-135.
- [19]Bridgman P.W..The Logic of Modern Physics,Bridgman.In P.Williams:The Logic of Modern Physics.New York:Macmillan Co,1927:46.
- ①这里所说的“文化”当然不是莺歌燕舞,而是触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意义系统。
- ②关于“理性”及其“理性主义”的中文表述在经济学界使用甚广,如“理性人”,意为利益最大化,它更适合于行动层面的合理主义。为了不使两个用法混淆,本文中的理性基于哲学思考,意指依靠逻辑思维、推理的人及其信仰,而不靠神学和宗教传统的思维方式。经济学里rationalism使用合理化或合理主义,在此加以区别。
- ①譬如说:“科学是探索世界的特殊方法。”参见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第1页。每一种成为系统的观察都有其特殊的理解途径和方法,因而它们所呈现的理解、解释、景观有所不同,如巫术、宗教、艺术等。
- ②这也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核心所在。参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19页。
- ①如信仰、语言、仪式、禁忌等,文化事实意指内化于身心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则。它与“社会事实”的不同在于,文化事实注重以个体的习性与信念为表达机制,是客体化自我的一种实践理性。文化事实即是一种分析性概念,呈现价值与规则,同时又是个体连接外界的一种描述性概念,实现社会化的主观意志。它是人类学的基本分析单位。
- ①如达尔顿的《化学哲学的新体系》(1808年),拉马克的《动物学的哲学》(1809年)等。
- ①含有一定的贬义。同义词还有唯科学主义的(scientistic)。
- ①在反思人类学中,“他者”已经不再是被描述的外在自我的异己,而是具有主体特征,具有文化批评能力的一方。参见George E.Marcus and Michael M.J.Fischer,Anthropology as Cultural Critiqu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 ①英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及神经科学家。最重要的成就是1953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二人也因此与维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二战后,他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产生了浓厚兴趣,但那时他在生物学、有机化学以及晶体学方面都没有什么基础,在此后的几年里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自学这些知识,完成了从物理学家到生物学家的转变。这是他的第一次学科领域转换。
- ②引自笔者2004年11月11号于京都国际会馆的会议记录。
- ①引自笔者2004年11月11号于京都国际会馆的会议记录。
- ①这番言论是诺姆·乔姆斯基针对发表于[Z论文1]杂志第4期(1992年10月-11月)的关于“西方理性和科学”的6篇论文而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