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话

  •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杨叔子;曹效业;

    <正>《科学与社会》(由《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改版)今天面世了。作为刊物的主编,我们愿意用北宋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来表达我们对刊物改版的考虑和期待。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是我国"十

    2011年01期 v.1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论坛_中国科技体制问题及改革

论坛_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

  • 当前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王乃彦;

    <正>由于党和国家对于发展科学事业的关心,我国的科学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科研经费也大幅增长,这是科学界拍手称快的事情,为我们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极好机遇,同时也给我们提出新的要求和随之而来的新的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经费管理好、用好,真正地发挥最大效益,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做好承担的科研工作回报国家和人民是

    2011年01期 v.1 28-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 科技强国靠实力 学风不正难实现

    苗德岁;

    <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竞争机制引入科研领域,中国科研人员与其西方的同行们一样,也面临着"不出版即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巨大压力。科研人员并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在科研工作业已成为一种谋生职业的今天,个人的成败得失、荣辱升降、乃至于在中国特有国情下的住房大小、收入多少

    2011年01期 v.1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弘扬科学的人文精神

    何祚庥;

    <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杂志将改版,改版后的刊名为《科学与社会》。目的是"为更广泛的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促进科学发展,共同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公众提升对科学的理解,建立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科学与文化的交融碰撞的平台,促进科学思想的自由讨论、科学传统的文化传承。"改版后的《科学与社会》请杨叔子

    2011年01期 v.1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论坛_科学与社会及科学家责任

  • 科学与社会的现代演进——兼论自然与人文交叉的社会物理学

    牛文元;

    <正>科学具有探求规律、发现真理、接受检验、勇于修正的基本品格。社会具有不断学习、坚持进化、寻求有序、积累文明的基本要求。二者在本质上构成了相互激励、相互需求的孪生体。社会始终提出对于科学研究方向的主流命题,科学也始终为社会前进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第一支撑。黑格尔说过:"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2011年01期 v.1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 从城市建设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齐康;

    <正>一、从一生经历看科学家的责任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自1952年开始已工作近六十年。这六十年中,与国家荣辱与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关键在于责任感。首先,我幸运地碰上了这个好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个高速建设的时代,是我们专业正好为国家人民做实事的时代。我们有更多参与工程规划、设计的机会,有

    2011年01期 v.1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面向科学家的科学传播

    刘兵;

    <正>(一)2007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在这份宣言中,在"科学的社会责任"这部分,有如下一些重要的说法。"当代科学技术渗透并影响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人们对科学寄予更大期望时,也就意味着科学家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鉴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试验场所和应用对象牵

    2011年01期 v.1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书评

  • 反思与前行——读《欧洲科学帝国的衰落》

    田洺;

    <正>假如将近代科学诞生以来著名的科学家召集一堂,其中多数必定是欧洲人,如果把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的科学成果汇聚一起,里面也必定是欧洲人创造出来的多;但是如果把上个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请到一起,把二战以来的科学成果汇聚一起,欧洲

    2011年01期 v.1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 STS的兴起及研究进展

    李真真;缪航;

    在STS研究兴起过程中多元化的知识储备,在发展过程中开放性的理念融合,使其成为内涵丰富而独特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本文回溯了STS兴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与思想理论渊源,系统地整理了STS研究理念和经验视角的演进脉络,试图以此建构起STS研究领域的整体图景。

    2011年01期 v.1 6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 当代STS研究的社会学进路及其转向

    赵万里;胡勇慧;

    社会学是当代STS研究的重要进路之一。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分阶段回顾了STS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贡献。本文认为,社会学视角进入STS研究不仅是STS理论走向成熟的关键因素,而且催生了丰富多彩的经验研究成果,客观上促进了我们对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实践的更为深入的理解。本文对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多样性持一种积极评价,视其为社会学说明模式日益开放的标志。而对STS研究近年来出现的试图超越社会学的各种"转向",则持保留的态度。

    2011年01期 v.1 8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 科学精神的起源

    吴国盛;

    科学精神是一种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关注真理的内在推演。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理性的原则是内在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科学精神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希腊理性科学开始于自然的发明。

    2011年01期 v.1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 从科学的道德规范到实践的明智

    段伟文;

    科学是一种现代社会建制,对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的知识的追求是其获得特有的自主性。科学的精神气质既是科学的学术规范,也是科学的道德规范,由此可以推出确保科学的客观性和增进公众福利两条基本的科学道德准则,使科学的基础从表征客观性走向共识客观性,进而寻求可靠的科学,追问科学的意义,诉诸实践的明智。

    2011年01期 v.1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 关于科学的社会责任

    杜鹏;

    "科学的社会责任"问题是科学与社会间不断增强互动的产物。科学共同体对这一问题的传统认知主要限于科学的社会应用方面,涉及到科学与外部社会的关系。但是,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状况和问题,科学家必须更加自觉地规避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承担起一种关切的责任以及科学家职业角色所赋予的时代责任。

    2011年01期 v.1 114-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科学体制化的文化诉求与文化冲突——论科学的功利性与自主性

    李正风;尹雪慧;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2011年01期 v.1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 《科学与社会》征稿启事

    <正>《科学与社会》(季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兼有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期刊。本刊热诚欢迎作者不吝赐稿。本刊只接受未公开发表的稿件。

    2011年01期 v.1 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