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恒;
<正>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先生时,钱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先生在这里并不是以提问的形式来说的,而是以
2011年02期 v.1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 杨叔子;
<正>"强国必先强教",这是一针见血的至理名言。社会越进步,情况越如此。可以说,在今天,没有现代教育,就没有现代文明,就没有现代社会;没有强大教育,没有强大高等教育,就没有文明社会,就没有强大国家;没有一流教育,没有一流高等教育,就没有一流国家。此言绝不为过。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文明。人类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文
2011年02期 v.1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欧阳钟灿;
<正>在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论坛上,我的发言没有如论坛组织者原先希望的——批评科研生态的弊端,而是说了一些事关中国教育生态重大隐患的大实话:"让孩子回归自然"。自由探索是孩子的天性,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保持好奇心和团队合作能力,我们的教育本质应该让孩子回归自由天性。"日本的孩子在幼儿园整天抓小虫、
2011年02期 v.1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刘海波;
<正>一、通向诺奖的三条道路近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研究类型越来越表现为传统基础研究,产学合作研发和大科学项目三类。或者,从科研组织、管理的角度说,传统基础研究,产学研合作研发和大科学项目是通向诺奖的三条道路。1.传统基础研究传统基础研究是指在传统的研究三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中的基础研究,这类研究以认识现象、发现和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2011年02期 v.1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 张文霞;赵延东;
本文回顾了"风险社会"概念的提出和理论研究的进展。风险社会研究是反思性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贝克提出"风险社会"概念以来,催生了丰富多彩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成果,促进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对人类理性和现代社会更为深入的反思。风险问题也逐渐进入公共领域,并成为重要的政治议题。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需大力加强相关研究。
2011年02期 v.1 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 史少博;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促使我们对人造危险反思: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从核武器到恐怖主义、从食品安全到传染病肆虐,从生物工程到伦理冲击,从智能发展到人身受到威胁等,都需要人类对科技发展进行科学决策,有效遏制人造危险的蔓延。
2011年02期 v.1 6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 邱仁宗;
本文对近年来新兴生物医学技术伦理学研究进行了综述,报告了干细胞研究、人-动物混合胚胎研究、干细胞研究的临床转化、生物信息库、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和汇聚技术中的伦理问题研究的最近进展。这些新兴生物医学技术伦理学研究,包括"我们应该做什么"的实质伦理学研究,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做"的程序伦理学研究。本文也报告了人们在探讨这些伦理问题的基础上,对这些新兴生物医学技术的政策和管理提出的种种建议。
2011年02期 v.1 7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 曹南燕;胡明艳;
蓬勃发展的纳米技术蕴涵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可能的风险,本文从"共生产"与"共同责任"的视角出发,指出了及早开展有关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ELSI)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回溯了人类基因组ELSI计划及其局限,随后又介绍了荷兰与美国学者将ELSI研究整合进纳米技术发展实际过程的两种尝试性进路。最后,本文对加强中国纳米技术的ELSI研究提出了初步建议。
2011年02期 v.1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 张兮;王孝炯;
社交网络技术(SNS)的出现,极大提升了信息传播能力并对社会产生了一些可预期的影响。本文基于调适性结构理论和IT资源基础理论,试图阐述SNS技术对个人、组织和社会层面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SNS技术对社会的诸多层面存在不同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政府与企业应积极利用SNS技术趋利避害,倡导个人健康生活、构建新型组织模式、促进社会管理创新。
2011年02期 v.1 11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李钧鹏;
本文考察了计算机回收运动在美国的兴起与成功的历史经验,指出这场运动的成果源于其利用了经济机会结构、政治机会结构和话语机会结构,并指出这场运动对中国环保运动的可资借鉴之处。
2011年02期 v.1 124-13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正>《科学与社会》(季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兼有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期刊。本刊热诚欢迎作者不吝赐稿。本刊只接受未公开发表的稿件。论坛:该版块为我国科技界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自由讨论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园区,着力突出文章内容的思想性,提倡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鸣。
2011年02期 v.1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