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全球气候变化

  • 碳排放与社会经济发展

    朱江玲;郑天立;方精云;

    现阶段,化石能源是决定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其使用过程中导致的CO2排放(简称碳排放)是化石能源消耗的直接量度,因此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反映。本文通过对全球及中国的碳排放、社会经济、环境等历史数据的分析,探讨了人均累计碳排放量与社会发展,包括人均GDP、工业化、城市化、及就业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就业率以及社会财富的积累与碳排放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减少排放将阻滞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碳排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污染问题、人类健康等问题也不容小觑。我国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平衡好碳排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

    2013年02期 v.3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 应对气候变化的市场机制:供给推动与需求创造

    吴力波;李长河;

    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全球性的合作减排政策框架有可能逐渐被单边、双边以及地区性、局部性多边政策所替代,各类政策机制之间的矛盾冲突将更为频繁、剧烈。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对基于市场机制的国际碳减排政策的最新动向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侧重于比较研究可能直接影响谈判进程的IPCC第三工作组报告中相关结论的变化,分析供给侧和需求侧政策可能突破的方向和实施路径。另一方面则对不同地区、各种类型气候政策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的关联、协同,以及冲突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2013年02期 v.3 14-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B计划引发的思考

    陈迎;刘哲;

    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何推进国际气候进程仍是摆在政治家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被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B计划的地球工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地球工程的可能影响、风险、伦理以及全球治理等问题在国际上引起很多争论。本文就地球工程的概念、特点、伦理问题和全球治理进行初步讨论,并提出中国应该采取的对策建议。

    2013年02期 v.3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 科学与政治:“全球变暖”争议及其复杂性

    江晓原;

    所谓"全球变暖"理论,有很大的建构成分,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遭到严重质疑和指控。近数十年地球气候的变暖有可能只是地球气温长时段周期变化的一部分,另外,要确认工业碳排放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困难。围绕着"全球变暖"有一系列争议,这些争议表面上看似乎是科学问题,其实背后都包含有政治问题。"全球变暖"争议已经成为"科学政治学"的典型个案。

    2013年02期 v.3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 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思考

    何建坤;

    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国内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局面,也面临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CO2排放的严峻挑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根本途径和战略选择。因此,要积极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公平和公正的国际制度建设,积极应对全球低碳发展潮流下政治、经济、贸易和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国内制定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制定并实施煤炭等化石能源和相应CO2排放的总量控制目标和峰值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能源体系的转型,顺应世界潮流,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

    2013年02期 v.3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研究_科学传播

  • 国外科技报道研究:方法与趋势

    张增一;迟妍玮;

    本文主要选取发表在《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等国外出版物上的13篇关于科技报道研究的论文,对其研究主题、研究媒介、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科技报道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以及在具体研究中的灵活运用。分析表明,近年来国外科学报道研究仍以近期热点科学事件和纸媒为主;时间跨度的选取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主题有关,并影响到抽样方式;不同论文在研究框架、分析维度和变量选择方面虽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都是建立在概念和假设的操作化基础上,仍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最后,简要地阐述了科技报道研究的发展趋势。

    2013年02期 v.3 5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国际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胥琳佳;蔡志玲;

    本文以健康传播领域最权威的两本期刊《健康传播》和《健康传播杂志》上所发表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为对象,对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编码,考察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的地域分布、人口特征,论文所涉及的主要研究议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运用的理论。从中梳理了美国健康传播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研究热点和研究缺失,探讨了健康传播研究的发展趋势。

    2013年02期 v.3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 科学史对科学传播的介入和影响:从内容到立场

    江洋;

    本文考察了科学史对科学传播理论与实践的介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史研究内容的拓展和转向使科学传播问题进入科学史的研究视野,其研究成果为科学传播提供理论借鉴,也为科学传播带来丰富优质的内容资源;另一方面,科学史研究立场的变化以及由这些变化产生的新的研究成果,促进了科学传播理论和观念的变化,也影响了对科学和公众的关系的理解。

    2013年02期 v.3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研究_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 阿希洛马会议:以预警性思考应对重组DNA技术潜在风险

    李建军;唐冠男;

    阿西洛马会议是现代生物技术规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一个科学和公众参与科学政策讨论的新时代的来临,其重要价值在于科学共同体首次将"预警性思考"作为应对重组DNA技术应用研究可能存在生物危害的重要原则,并通过自愿规制和公开讨论等策略保持了重组DNA实验研究推进和其社会规制之间的必要张力。本文追溯了阿西洛马会议举行的缘起、讨论的主要议题和相关争辩,并对其历史影响进行了简要评述。

    2013年02期 v.3 9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农村信息化工程建构分析

    高芙蓉;

    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研究农村信息化行动网络的形成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视角,对农村信息化工程的建构因素及转译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现行的以政府为主导建构的农村信息化工程正式网络蕴含着非正式网络。非正式网络的存在消解了正式网络效果。自上而下的农村信息化工程和自下而上农民需求的错位弱化了政策初衷。

    2013年02期 v.3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研究_书评

  • 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评劳斯的《涉入科学》

    戴建平;

    <正>美国哲学家约瑟夫·劳斯是科学哲学实践转向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有学者认为,"就其狭义而言",科学实践哲学"以劳斯为代表"[1]。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劳斯就成为美国科学哲学界最具争议也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在《涉入科学——如何从哲学上理解科学实践》[2,3]一书中对20世纪后半叶的科学哲学发展进行了批判性评估,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实践哲学的纲领,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3年02期 v.3 12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 让科学的合理性重返实验室生活——评林奇的《科学实践与日常活动》

    邢冬梅;

    <正>常人方法论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伽芬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他在1967年出版的著作《常人方法论研究》中,展现了其基本纲领。常人方法论的主要目标是描述日常生活中秩序产生的方法,这些方法体现在人们所做的日常工作中,由某些地方性场所的参与者所操作。常人方法论最初产生于伽芬克尔对陪审团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做出司法裁决时所依据的实践

    2013年02期 v.3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 “2013’科技伦理研讨会”征稿启事

    <正>科技发展与社会应用所引发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2011年决定每年围绕相关领域的科技伦理问题,组织召开"科技伦理研讨会"。迄今围绕着"转基因技术、纳米技术中的伦理问题及科学家社会责任"、"干细胞研究与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及科学家社会责任"已举办两届,在社会上引起良好反

    2013年02期 v.3 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