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霾污染与治理

  • 灰霾治理——需铁腕与善治并重

    张世秋;

    "以铁腕治理污染"、"向污染宣战"释放出中国政府异常强烈的政治信号和决心,但是,空气污染特别是PM2.5问题成因复杂、涉及面广,具有长期累积性、社会经济影响的广泛性、解决方案影响的普遍性等特点。由此灰霾治理更需要强调基于科学认知改进、社会损益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势等,制定基于区域发展成果共享、环境责任共担、长期行为改变激励的区域污染控制战略,实现区域污染控制目标实现的社会成本最小化、减排责任公平化、控制标准一体化、发展权益均等化的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合作机制。

    2014年02期 v.4 1-8+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 大气霾污染来源、影响与调控

    王跃思;王莉莉;

    近年来,我国中东部连续大面积霾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大气水平能见度和公众身体健康,社会各界对解决霾污染的呼声日益增高,成为各级政府迫在眉睫需应对的问题。本文从大气霾污染的来源及现状、影响和危害、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现阶段虽然霾污染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缺乏系统全面的符合中国高污染特点的机理研究,无法量化指导大气霾污染的应急预警和长期达标治理工作。近期面对大中城市重霾污染,主要是要加强管理工作,主要调控方向为:燃油品质全面提升;燃煤加强脱硫、脱硝和除尘;控制工业废气和粉尘;农牧业要加强施肥管理,减少氨排放和杜绝生物质散烧。中长期则需要逐步改变能源结构,加强立法执法和建立更加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解决霾污染需要摸清底牌、确定基线、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是一场持久战。

    2014年02期 v.4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 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

    秦大河;周波涛;

    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基于国际最新研究进展,阐述了气候变化领域的新认识和结论,涉及当今气候变化事实与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未来气候的可能变化与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需作的努力等;分析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特别是针对雾霾问题,剖析了其变化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

    2014年02期 v.4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灰霾治理——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

    朱彤;

    空气污染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大气污染治理已成为紧迫的国家重大需求,亟需在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破解相关重大问题。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全面和严谨的制度,以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使得灰霾治理政策的制定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2014年02期 v.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 区域大气污染预报预警和协同控制

    王自发;王威;

    区域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当今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与挑战。建立我国自己的多尺度空气质量预报模式,通过各类预报方法与手段相结合,对细颗粒物、臭氧等大气污染物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污染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和预警,是当前城市及区域灰霾等大气污染协同控制与治理的重要前提和有效途径。

    2014年02期 v.4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 水循环——大气雾霾的成因与治理

    金辉;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大范围持续雾霾频发,说明人类干扰强度过大,远超环境承载力,长期大面积超采地下水,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叠加互动,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尤其是水循环系统正在发生质变,陷入恶性循环。本文着重提出"自循环"这一概念,分析自循环在水气循环和降解污染中的主导作用及重要性,以深入认识水循环和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雾霾常态化,是系统恶化的突出表症之一,如同污染微粒排放只是人类活动强度的指标之一,故根治雾霾既要控制排放,还需要整体调理恢复自然循环系统。

    2014年02期 v.4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STS研究_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 海归科学家的社会资本对职业晋升影响的实证研究

    鲁晓;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劳动力市场的全球化,中国海外人才选择归国服务,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其中海归科学家逐渐成为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群体,其职业晋升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以往人们较多从宏观层面和人力资本的视角对此进行解释,本文着重从微观层面和社会资本角度探讨在逐步国际化的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中,社会资本对于海归科学家职业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开放的国际化网络有助于海归科学家的职业提升,但是这种效用在职业发展中呈递减态势,而本土科学家较多地利用闭合的强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更容易得到行政职位的提升。海归科学家出国深造前在国内高校的教育经历可以部分获得中国学术领域的信任和认同,但归国后仍然面临重建本土学术网络的问题。

    2014年02期 v.4 4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 现代医疗实践的社会争论研究——以儿童疫苗接种为例

    郭燕霞;任娟娟;

    现代医疗实践的社会争论是学界的重要论题之一。本文以国内外有影响的儿童疫苗接种争论为个案,力图从争论主题、争论主体、传媒话语、以及结束机制等四个方面透视现代医疗实践的社会争论的复杂特征,呈现群体利益与个体权利、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冲突,折射医学与公众、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多样关系。

    2014年02期 v.4 6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 科学中的优势积累:经验检验与理论反思

    赵万里;付连峰;

    默顿提出的优势积累理论经由朱克曼等人的研究和发展,已在包括科学社会学、职业生涯研究、生命历程分析、代际关系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讨论,成为解释不平等现象的一般机制。在对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和分层机制做深入考察时,优势积累理论既得到了众多经验证据的支持,形成了自洽的分析范式,也面临着一些相反的经验证据的挑战,难以解决的理论难题,以及学术和社会背景的局限。解析和反思优势积累理论,对理解科学社会学的中国化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14年02期 v.4 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STS研究_科技治理与科技政策

  • 网络与大数据时代的隐私权

    段伟文;纪长霖;

    隐私一般指个人免于被打扰和干预的权利。它是流动社会的个体性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隐私权是一种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迁的一种开放性与扩充性的权利赋予,并在不同的法律文化背景中被视为一种基本的个人权利或人权。信息隐私是隐私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信息隐私权指个人拥有控制或限制他人获悉或披露个人信息的权利。在网络与大数据时代,信息隐私的保护建立在对个人数据的规制之上。在不同的规制架构下,个人许可与数据使用者的责任担当日益受到重视,它们是提升消费者对信息服务信心必不可少的前提。

    2014年02期 v.4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 德国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王国豫;李书鸿;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纳米技术研发的大国之一,德国联邦政府、学术界、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NGO)就如何形成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讨论,并形成了一整套"纳米技术行为准则"。这些准则的颁发和实施推动了德国纳米技术的健康发展。文章在介绍了德国如何开展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形成这一氛围的制度和文化原因,并对我国开展负责任地发展纳米技术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2014年02期 v.4 10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STS研究_科技与人类未来

  • 新媒体时代与艺术何为——以戏剧为例

    鲁承临;

    后现代主义对于碎片化生存的描述在以手机平板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大行其道的情势下变得愈加鲜活。都市人类生存的时间与空间进一步地被碎片化,涣散化,无根化。相应地,主体成为各类媒质撕扯、争夺的战场,异化为一个个媒介网络的节点,成为不断接收和发送信息的工具。基于此背景,本文试图探讨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可以有何作为,它是否能如乐观派不断宣扬的那样,重塑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将主体从媒质空间的节点解救出来,重建人的主体性和现代性。

    2014年02期 v.4 11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评论

  • 当代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与科学的形相——《科技与社会互动视域下的利益冲突》评述

    李焱;

    <正>围绕政府、企业和科研的三螺旋互动关系所构建的国家创新体系,明显强调了科学研究的社会应用功能,也意味着科学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互动更加频繁而深入。在这种情形下,科学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成为广受关注的现象和不可回避的研究议题。《科技与社会互动视域下的利益冲突》一书对此做出了明确而系统的阐释。该书首先剖析了科学活动中利益冲突的含义与形式,之后描述了社会与境的变化对学院科学传统及利益冲突的影响,

    2014年02期 v.4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会议报道

  • “开放世界:玻尔思想之光中的科技和社会”国际学术会议侧记

    程宏;苏道宁;宋宇腾;

    <正>百年之前,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波尔本人也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纪念玻尔模型问世100周年,2013年12月3日至6日,哥本哈根大学主办了一次名为"开放世界:玻尔思想之光中的科技和社会"的国际会议。主办

    2014年02期 v.4 132-13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 《科学与社会》2014年征稿启事

    <正>《科学与社会》(季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兼有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期刊。本刊热诚欢迎作者不吝赐稿。本刊只接收未公开发表的稿件。作者应保证所投稿件符合学术诚信规范。论坛:该版块为我国科技界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自由讨论科学和社会问题的园区,着力突出文章内容的思想性,提倡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争鸣。

    2014年02期 v.4 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