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合成生物:发展与治理

  •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熊燕;刘晓;赵国屏;

    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的基础上,引入工程学概念,诞生了高度学科交叉的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以其工程化思维及由此衍生的崭新的科研文化,唤醒了生物学及相关传统学科从"发现"走向"创造"的强大生命力,正在带来生物学向工程技术科学转化的重大变革。本文在综述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从针对前沿交叉学科的前瞻性规划,战略性引导,早期布局,机制配套,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队伍集聚以及产学研创新价值链建设等角度入手,分析了我国合成生物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5年01期 v.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 科学与工程的融合:促进合成生物学发展

    杨胜利;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21世纪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研究进展很快。本文简要介绍了合成生物学的概念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合成生物学工程化的前景、难点及实现路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15年01期 v.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关于合成生物学发展与相关问题治理的思考

    朱泰承;赵军;李寅;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正在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新兴学科。本文结合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阐述了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对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探讨了发展合成生物学过程中伦理和安全方面的潜在问题,并就如何开展相关风险的治理、促进合成生物学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2015年01期 v.5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论坛_生态安全:挑战与对策

  • 我国生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欧阳志云;崔书红;郑华;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环境条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有效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活和健康不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害的状态与能力。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与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和支撑。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严重、生态服务支撑能力下降,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

    2015年01期 v.5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 “公咨委模式”在城市管理中的探索——以广州城市废弃物处理公咨委为例

    常向阳;邓培森;黄羿;

    为了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广州市创新建立了公众咨询监督机构。针对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问题,广州市组建了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助于体现政府决策过程中问计于民的服务姿态,也增强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这不仅是城市创新管理机制走向善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15年01期 v.5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朱江玲;石岳;胡会峰;方精云;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尽力寻求二者的平衡,研究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根据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和要求,制订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线,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及文化教育体系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01期 v.5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生态文明视阈下绿色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侯立安;李明;

    水污染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尤其在当前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更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与水污染防治密切相关的污水处理技术,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处理能耗较高、配套管网建设相对滞后、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排放指标一刀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和部分企业偷排工业废水等弊端。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国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采用诸如生态处理、再生水回用和厌氧氨氧化工艺等绿色化的污水处理技术,在有效减少水中污染物的同时,从污水中回收水源、能源和其他资源,以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01期 v.5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STS研究_STS的前沿进展及回顾

  • 常人方法论与科学社会学研究传统的继承创新

    马光川;林聚任;

    建构主义观点由于激进地宣称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而引致了先验的社会决定论与具体的经验证实性之间的方法论尴尬。内部认识的"混乱"、"支离破碎的纲领"及经验研究的不足可视为当前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困境的鲜明体现。但社会学家迈克尔·林奇(Michael Lynch)的解决方案是倡导一种后分析的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纲领,他坚持对科学实践的经验描述,按照"方法的唯一适用性要求"研究每一案例,从而提供了一种对常人方法论和科学社会学自身所适用的创新发展之路。

    2015年01期 v.5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 科学与民主:从建构主义到宪政主义

    袁海军;

    伴随着科学观从实证主义、建构主义到宪政主义的发展,科学与民主的关系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默顿和波兰尼等致力于捍卫科学的自主性,并力证民主社会将为科学的蓬勃发展提供最佳的社会条件。夏平和谢弗等建构主义者把科学与民主之间的一致性从社会规范推进到生活形式的层次,主张科学的生活形式和民主的生活形式是同一历史进程的孪生子。宪政主义则要求在推动科学民主化的同时促成民主理念的"物质转向",科学的民主化从公众参与科学的诉求进展为要求自然出场,民主制度向科学实践的延伸也要求民主制度自身的变革和完善。

    2015年01期 v.5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 科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转向

    奚彦辉;赵万里;

    科学心理学是元科学的重要组成。长期以来,科学心理学一直聚焦于科学家的创造性人格及创造性思维研究,研究主题的僵化限制了科学心理学的理论生命力与学科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社会心理学(SPS)的兴起成为科学创造性研究的必要补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取向。科学社会心理学区别于以往的科学心理学之处,在于它要对混合着的外显社会要素进行心理学分析,由此可以呈现出一些科学创造性研究无法揭示的新的向度。

    2015年01期 v.5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 科学争论的社会建构——对比三种研究路线

    贾鹤鹏;闫隽;

    因科学争论为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及科技与社会研究提供了观察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科学进程的独特视角和素材,这一领域得到了科技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研究,SSK学者更是通过争议研究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学界对科学争议研究多有介绍与梳理,但既往述评忽视了经典科学社会学、SSK以及探究科技争议的社会政治影响这三种主要的争议研究路线的差异与联系,也未系统分析科学的社会特性对不同类型争议的影响。本研究以考察科学争议的社会性为线索,分析对比了上述三种研究路线,并探讨了SSK学者所倡导的科学的社会建构在分析公共科学争端时的局限性。

    2015年01期 v.5 91-10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 从常人理论看专家与公众对健康风险的认知差异

    黄彪文;张增一;

    专家与民众的风险认知差异,存在并影响着风险沟通的效果。本研究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从常人理论的视角探讨专家与公众的风险认知差异。研究发现,甲流期间专家与公众在"可控性"、"熟悉度"等方面存在风险认知差异;而这种认知差异的背后,是专家与公众"先前知识"、"判断结构"与"健康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专家与公众的鸿沟并非来自知识的落差,科学理论与常人理论的内在差异才是导致专家与公众风险认知差异的根源。

    2015年01期 v.5 10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 工程的社会问题:以化学工程为例

    李三虎;

    工程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领域,目前尚未成为社会学的分支领域。这种学科情形与其自身缺乏对工程的外部社会问题研究和评估相关,为此必须要把工程的社会问题研究作为工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对待。目前社会问题社会学已经不再把社会问题理解为既定的问题事实,而是坚持以社会问题定义和社会问题建构两种范式来认识社会问题。本文对工程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内外区分,并突出了工程的外部社会问题研究。然后把化学工程作为工程的社会问题研究的一个典型领域,表明化学工程的社会问题识别和解决倾向于对社会问题建构范式的理论支持。同时指出,不能以一套既有的规范和指南解决化学工程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针对具体的化学工程,对其负面的社会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专业性和社会性评估,以便为具体地认识化学工程社会问题的现象特征和发生过程以及调动社会力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015年01期 v.5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科学文化与传播

  • 幻想中高科技对人类的有限拯救——从STS视角看《星际穿越》

    戴慧琦;刘兵;

    2014年底上映的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将观众对于科幻题材电影的热情推上了顶峰。对于这部影片相关话题的讨论,一度成为各大社交网络的热门话题。本文分析了影迷们对此影片争论的焦点,进而从STS的视角来分析整部电影,认为影片警醒我们反思未来科技的发展对于人类自然社会的影响,思考科学技术本身,也延伸出人们对于如何看待科幻电影以及中国科幻电影之路的思考。

    2015年01期 v.5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 《科学与社会》编委会第五次会议在京召开

    <正>2015年1月28日,《科学与社会》编委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五次会议。会议由曹效业主编主持,赵忠贤院士、何祚庥院士、王越院士等编委,以及编辑部工作人员等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听取了李真真常务副主编关于《科学与社会》2014年度工作的总体汇报及2015年的工作设想。与会编委对编辑部过去一年的工作表示肯定,并围绕2015年刊物选题等相关事务,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刊水平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与

    2015年01期 v.5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严正声明

    <正>近期,网上出现一些自称为《科学与社会》的网站,意图假借《科学与社会》编辑部的名义,达到营利的目的。为维护我刊良好声誉和广大读者利益,特提醒本刊读者、作者注意甄别以下假冒网站:核心论文发表网(http://www.hxlww.net/);快步期刊发表网(http://www.kbqkfb.com/);扎堆网(http://www.17zhadui.com/);中国期刊采编中心(http://www.lunwen82.com/)及http://

    2015年01期 v.5 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