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志云;崔书红;郑华;
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环境条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以有效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保障人民生活和健康不受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害的状态与能力。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与国家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定的生态环境基础和支撑。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严重、生态服务支撑能力下降,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保护与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根本措施。
2015年01期 v.5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 常向阳;邓培森;黄羿;
为了引导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广州市创新建立了公众咨询监督机构。针对城市环境管理中的生活垃圾问题,广州市组建了城市废弃物处理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两年多的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助于体现政府决策过程中问计于民的服务姿态,也增强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这不仅是城市创新管理机制走向善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开展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015年01期 v.5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 朱江玲;石岳;胡会峰;方精云;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对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客观面对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尽力寻求二者的平衡,研究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要根据中国社会的自身特点和要求,制订能够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线,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及文化教育体系等,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01期 v.5 40-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 侯立安;李明;
水污染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尤其在当前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更加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与水污染防治密切相关的污水处理技术,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处理能耗较高、配套管网建设相对滞后、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排放指标一刀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和部分企业偷排工业废水等弊端。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国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采用诸如生态处理、再生水回用和厌氧氨氧化工艺等绿色化的污水处理技术,在有效减少水中污染物的同时,从污水中回收水源、能源和其他资源,以更好地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01期 v.5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 贾鹤鹏;闫隽;
因科学争论为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及科技与社会研究提供了观察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科学进程的独特视角和素材,这一领域得到了科技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研究,SSK学者更是通过争议研究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学界对科学争议研究多有介绍与梳理,但既往述评忽视了经典科学社会学、SSK以及探究科技争议的社会政治影响这三种主要的争议研究路线的差异与联系,也未系统分析科学的社会特性对不同类型争议的影响。本研究以考察科学争议的社会性为线索,分析对比了上述三种研究路线,并探讨了SSK学者所倡导的科学的社会建构在分析公共科学争端时的局限性。
2015年01期 v.5 91-10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 黄彪文;张增一;
专家与民众的风险认知差异,存在并影响着风险沟通的效果。本研究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从常人理论的视角探讨专家与公众的风险认知差异。研究发现,甲流期间专家与公众在"可控性"、"熟悉度"等方面存在风险认知差异;而这种认知差异的背后,是专家与公众"先前知识"、"判断结构"与"健康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专家与公众的鸿沟并非来自知识的落差,科学理论与常人理论的内在差异才是导致专家与公众风险认知差异的根源。
2015年01期 v.5 10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 李三虎;
工程社会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领域,目前尚未成为社会学的分支领域。这种学科情形与其自身缺乏对工程的外部社会问题研究和评估相关,为此必须要把工程的社会问题研究作为工程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对待。目前社会问题社会学已经不再把社会问题理解为既定的问题事实,而是坚持以社会问题定义和社会问题建构两种范式来认识社会问题。本文对工程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内外区分,并突出了工程的外部社会问题研究。然后把化学工程作为工程的社会问题研究的一个典型领域,表明化学工程的社会问题识别和解决倾向于对社会问题建构范式的理论支持。同时指出,不能以一套既有的规范和指南解决化学工程的社会问题,必须要针对具体的化学工程,对其负面的社会影响程度和范围进行专业性和社会性评估,以便为具体地认识化学工程社会问题的现象特征和发生过程以及调动社会力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2015年01期 v.5 11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