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以"五四运动"为重要契机,新文化运动迅速成为了全国化运动。而"德先生"与"赛先生"是被公认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除了这两位"先生","五四运动"后期还欢迎了一位"穆姑娘"(Miss Moral),但她远没有两位先生的魅力,不久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经过百年发展,"赛先生"不仅在这片土地上落
近期,我国学术不端行为频发,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我国目前学术诚信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进一步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
对重大学术不端事件的揭露和批判,是促进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以国际资本与我国科学通过开放获取期刊的零和博弈为例,通过剖析国际资本对中国科学资源的空前掠夺,有利于揭示隐性的科学不端,从本质层面为我国科学的健康发展献策建言。
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42所在建世界一流大学为调研对象,从其官网获取数据信息,从管理机构、施教对象、施教方式、施教内容(国家科研诚信政策、校内学术规范)、案例宣传教育几个方面具体分析这些大学科研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以期为高校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重视和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是推进科研诚信建设的主要国家的共同经验。在政策层面,我国自本世纪初以来就反复强调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践层面,与科研诚信建设体系化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诚信教育仍明显滞后。为加快我国科研诚信教育水平,文章集中讨论了当前我国开展科研诚信教育面临的几个争议最大的关键问题:课程开设的对象、主体、课程性质,以及如何调动高校和教师开课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建设性意见。
知识暗区近年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他们围绕知识暗区与知识的关系,以及知识暗区的成因展开争论。本文以科学参与环境治理实践为例,探讨科学行动如何建构出知识暗区。研究发现,一方面,受现实条件制约,科学共同体内部规范化的认识方式和评价体制会系统性地产生知识暗区;另一方面,当科学与环境治理网络中的其他行动者发生互动时,很容易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将主动建构知识暗区作为行动的策略。简言之,正是科学在共同体内外所秉持的社会优先顺序,导致了知识暗区或被动、或主动的生成。
贝克尔在经验证据方面批评默顿的“虔信主义-科学”假说,重新检验贝克尔的经验性批评后,可以发现,贝克尔与默顿在经验层面既具有分歧,也存在着统一性:分歧一是在于虔信派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二是在于奥芬巴赫尔关于新教、天主教与教育关系的实证研究;统一性则在于“文化争端”背后的社会历史差异以及“僧侣独身制度”上的差异。
起始于技术综合的技术新路是芬伯格技术思想的核心。关于技术新路,芬伯格提出了五个基本观点:一是前进到自然;二是确认现有技术体系的偶然性;三是把现代技术体系重新置于更大的情境之中;四是人类需要对技术发展中所受的自然和人类的限制予以理性承认;五是技术实践与生物适应相一致。这五个基本观点是芬伯格技术新路思想的主要构架,也是其独特之处。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中社会影响最大的应用是认知计算和数据智能,人类社会由此正在走向基于数据智能的解析社会。对人的数据解析可以追溯至被称为政治算术的早期统计学研究,而数据智能的出现,使我们每个人从统计平均意义上的个体转变为可以被单个地进行量化和数据解析的“单体”,由此可能会导致差异的革命和极端的不平等。如果说信息技术革命可以视为控制革命,当前正在兴起的解析社会则是其升级版“控制革命2.0”。它试图对人的行为进行智能调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伦理与政治问题。
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背景下,科学社会影响力及其评价逐渐成为热门词汇。本文基于英国的全国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水平评估框架—研究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REF)实践,围绕四个问题反思REF研究成果影响力评估实践:为何要做?如何做?做得怎么样?对中国有什么启示?同时为中国未来开展研究成果影响力评价实践,以及相关政策和办法的出台提供启示与建议。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