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_“科学精神”及其弘扬

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

  • 从技术控制的工具论到存在论视域的转变——析科林格里奇困境及其解答路径问题

    贾向桐;胡杨

    科林格里奇困境是对当代技术创新与社会发展之间张力关系的一个典型描述:技术的逻辑可塑性决定了其与社会相融合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又导致技术的社会评估、预测和控制总是有限的、被动的。这种被动关系是和技术的工具主义观点密切相关,也是长期以来科林格里奇困境流于“技术调节”式解决方案的重要原因。由于在社会与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新技术发展的革命性和“超前性”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冲突,使得纯粹技术解决路径难以行得通。这一困境本身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认识论问题,技术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其本体论维度是不能忽视的。按照这一思路,在应对技术创新与社会冲突问题时,我们还特别需要在“科学-技术-社会”的存在论情境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021年03期 2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 公众参与科学的STS理论述评

    陈思懿;洪伟

    随着科学技术进入公共领域,科学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公众参与科学成为STS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公民认识论、专长规范论和拉图尔的政治生态学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项理论成果。它们将描述性和规范性问题相结合,为科学技术在公共领域的理论分析创造了条件。不同于以往对三种理论分别进行介绍,本文通过重新诠释三条理论进路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的科技治理提供启发。

    2021年03期 4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STS研究_科技的社会研究

  • 市场导向下的科研监管困境

    王学谦;蔡仲

    科学事业经历了市场导向的转变之后,呈现出两个典型的科研监管困境:一方面,科研赞助者以资本来塑造科学信息;另一方面,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名的吸金乱象。本文通过对科研监管困境的溯源,认为是由于市场利益变成了科研运作背后的因果结构和不可见的隐蔽秩序,导致了内部的科学共同体的纠错机制可能失效,而外部的逆向选择上呈现出极端的信息不对称。因此,研究路径应当从对科研活动中的个体行为解释转移到市场导向型科学的文化力量上,并在学理层面上提出了反思及对策。

    2021年03期 61-7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 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响应中的出版偏倚、科学客观性和科学伦理——“奥司他韦事件”及其延展性思考

    韦敏

    出版偏倚指已发表内容没有准确代表所有证据,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形出现系统性偏差。医学领域的出版偏倚存在多种形式,会带来负面影响持久的假阳性,降低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质量,错误引导医疗政策的制定和未来研究方向。历史上,抗流感药物奥司他韦存在出版偏倚,夸大了效用、低估了副作用,进而错误引导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威胁到患者健康。本文对“奥司他韦事件”做了进一步延展性思考: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因时间敏感性而放大特定类型的出版偏倚,还会因风险的陌生性、伦理规范的变化、治疗终点的差异、限制使用随机对照试验等特点,影响研究者的自由度,进而可能加剧出版偏倚。从哲学的、技术的、政策的层面评估和克服出版偏倚,需要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政策学等多学科角度的磋商与协作。

    2021年03期 7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 纷纭旋转之间:新兴技术回应型立法的舆论引导——以胚胎嵌合体为例

    刘朝1;左雨萌2;寇鑫淼1;闫昊宇3

    胚胎嵌合体的实证研究显示,日本政府批准人-动物嵌合体实验的新动向引起全球的关注,而国内媒体面对这一有伦理争议的前沿生物技术新发展,相关报道在标题和正文中均缺乏必要的科学话语。这显然不利于引导全社会理性的思考和对话,影响人们对存在伦理争议的前沿科学实验的审慎观察,甚至可能使公众对此产生恐慌,加剧了促成社会多元共识的难度。这一现象也与已有的研究观点相悖,即媒体从以普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期到与司法频繁互动的舆论监督期,参与了我国法治实践的方方面面。因此,舆论引导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回应型立法占据生物科技立法主导地位时,立法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公众需要更多关注舆论导向的负面作用。如何实现媒体和生物新技术伦理法律的有效互动,是当前我国生物科技法律语境的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

    2021年03期 8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 哲学与身体的建构:湘西苗医生成学理论的案例

    张金萍;刘兵

    文章从STS领域中的地方性知识视域出发,对湘西苗族地区的苗医生成学理论之身体模型的提出、发展以及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历史考察,发现此派苗医的身体模型的演变历史表现出较为独特的建构性特征,与参与者所处的环境、文化传统、个人经历和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也即与社会文化有着紧密的纠缠,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因特定的动机和外部需求而生成的一种“地方性知识”,不仅与一般人们想象中的医学理论的发展颇为不同,与当前STS领域中的某种有关地方性知识的理解更为接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为医学史和对民族医学的认识和理解提供值得思考的案例。

    2021年03期 10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评论

  • 科学与人文嵌合下的生命意义——《科学能否解释生命?》评述

    高旖蔚1;2;和鸿鹏3

    科学的进步,特别是生物学的进步,塑造了我们对生命及其意义的理解,科学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描述性和规范性的力量,并在与法律、伦理、政治和经济的持续互动中,逐步获得了对生命解释的垄断地位。希拉·贾萨诺夫的《科学能否解释生命?》基于历史的脉络梳理,阐释科学如何在“生命”议题中获得话语权统治,反思与批判后基因时代生物学优越性的后果,呼吁人们从对“生命是什么”的探讨转向“生命是为了什么”,并认为应走向科学与人文共同决策下的生命意义。

    2021年03期 12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会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