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建言我国科技治理

  •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谭韬;季维智

    随着我国生物科学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灵长类生物医学研究逐渐进入“无人区”,带来了伦理和社会争议。本文就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科学探索所带来的伦理和社会争议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2021年04期 1-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 积极应对人机融合社会系统治理挑战

    王芳1;郭雷2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使社会系统中人机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但是迄今对人与机的规范与调控手段的研究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分离的,人机协同难度不断加大,“人机冲突”不断涌现。为此,需要从法治规范技术发展、技术赋能法治建设、法治与科技融合发展等三方面进一步加强:第一,以系统观念统筹安全与发展,以人为本处理“人机冲突”,进一步加强对新兴技术领域的法律规制;第二,面对人机融合社会系统治理挑战, 加强“人机互补”式治理赋能,提升科学技术对法治建设的支撑水平;第三,加强“人机融合”社会系统演化与调控基本规律研究,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

    2021年04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 建构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的信任关系

    李正风;刘诗谣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与风险问题正在,甚至已经成为风险社会最突出的特征,科技伦理治理的迫切性日益凸显。科技伦理有效治理的实现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需要构建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信任是建构和维系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实现科技伦理治理中多元主体的“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增强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的凝聚力,进而建构多元治理主体间“合作共治”的依赖关系;降低科技伦理治理的成本,塑造治理共同体内部的多元主体为了达成某种共同目标而通力合作的能力。就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的信任关系建构路径而言,一方面要基于制度、文化、资本三个维度培育内部信任。另一方面,要在内部信任的基础上实现外部信任的扩展,培育全球性信任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04期 1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 科技伦理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樊春良

    我国科技伦理治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加强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及社会问题的历史考察,指出由于新兴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与相关的法律、社会问题紧密缠绕在一起,涉及的社会角色增多,需要以新的方式解决,这带来了伦理治理的新思想。科技伦理治理的思想成熟于生命科学的伦理治理,在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思想和理论框架推进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本文以科技伦理治理是对科学技术的全过程的治理为基础,阐述了科技伦理治理及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含义及特点,提出了一个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理论框架,对未来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2021年04期 3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 新兴科技伦理治理的问题及其对策

    于雪;凌昀;李伦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争议,使传统科技治理模式因缺乏科技伦理的维度而难以应对,这就需要在科技治理中增加科技伦理的维度,由此形成了科技伦理治理的新概念,即以治理推动科技伦理和以伦理保障科技治理。本文以此为理论出发点,剖析当前科技伦理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治理对象不明确、治理原则不统一、治理意识不强、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实际问题。与之对应,从明确科技伦理治理的对象、凝练科技伦理治理的核心思想、提升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识、完善科技伦理治理的机制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2021年04期 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

  • 公众科学——科学共同体模式的转向

    李际1;2;王子仪1

    波兰尼提出“科学共同体”概念后,默顿和库恩也提出了各自的“科学共同体”的模式,但都主张科学家是唯一的构成人群。但科学共同体并非必为“科学家共同体”,而公众科学的出现使得科学共同体出现了模式转向——由公众与科学家共同构成且基于共同研究而非共同职业或共同学科的科学共同体。默顿提出的无私利性也已不适宜作为科学共同体的科学精神气质的规范之一。这意味着对于科学共同体的定义可能需要更新。

    2021年04期 6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

  • 智能治理伦理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基于DEMATEL方法

    杨建武

    随着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政府开始迈入智能治理时代。识别智能治理伦理风险的关键影响因素,对有效防控伦理风险、夯实政府治理正当性基础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梳理出影响智能治理伦理风险的因素,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DEMATEL方法计算出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结合因果关系四象限图,提出防控智能治理伦理风险的相关建议。根据测算结果与分析,研究提出影响智能治理伦理风险的关键因素,为规避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伦理风险提供借鉴。

    2021年04期 8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8K]
  • 从静态到动态:场景理论下的个人信息保护

    赵祖斌

    随着互联网场景时代的到来,静态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面临诸多挑战,个人信息保护需要“由静至动”。场景理论是一种动态分析框架,可以尝试将其运用于个人信息保护实践,构建个人信息动态保护框架。在场景理论下,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在逻辑是动态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价值追求是统筹兼顾地保护个人信息所有者和个人信息处理者的利益,遵循动态平衡、合法、必要、正当等原则。基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在逻辑、价值追求、遵循的原则,个人信息动态保护的实现需要重新界定个人信息,重塑知情同意规则,设计针对性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2021年04期 9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

  • 公众的转基因认知与信息接触、媒体信任——关注非形式逻辑认知的全国性问卷数据分析

    吴琦来;魏哲远;张瑞楠

    长期以来,社会对公众的转基因认知缺乏总体的、较为客观的认识。本研究旨在对公众的转基因认知作总体考察和解读,从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的两种认知角度,同时探讨公众信息接触和媒体信任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基于<number>5000</number>余份全国性调查问卷,研究发现公众转基因知识认知程度与其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但相关知识的缺乏明显;多数人支持转基因科研,但对技术运用表现出实用主义态度;转基因产品接受度体现创新扩散早期阶段特点;公众转基因“信息渠道接触指数”影响认知,而科普网站等专门的科普信息渠道未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媒体信任指数”影响认知,公众更信任政府官媒;公众信任科学家,但“信源信任指数”的影响未得到验证;公众的媒体信任对转基因态度的影响远强于转基因知识的影响,也说明非形式逻辑的认知角度的重要性。

    2021年04期 117-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会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