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亚君
本研究聚焦于国际海事组织在2004年出台的《船舶压舱水及沉积物管理国际公约》中有关控制压舱水排放可能引起的生物入侵的相应管理规范。通过剖析这些规范,本研究展示了科学研究及其相应的管理实践不可能是纯然客观的。分析表明,具体的压舱水排放标准预设了三项命题:(I)种群拓殖的非零阈值(强阿利效应的普遍性);(II)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入侵的频率是可接受的;(III)种群拓殖可能与个体质量间的正向关系。其中,每一命题又分别蕴含了两项子命题。详细的剖析表明,六项子命题没有一项通得过严格的实证检验。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判定这种压舱水排放标准就是不合理的,因为客观实证并不是“合理性”的唯一内核,甚或不是其最重要的内核。本研究显示,一项科学研究的结论或一条相应的管理实践的标准,都涉及不同层面的“理性”,既包括工具层面的经济性与可操作性,也包括认知层面的实证支撑与形上信念,特别地,形上层面的信念具有至关重要的挈领作用。
2022年01期 6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 宋琪;谷灏
本文以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构建政策“工具-功能”二维分析框架,从政策工具和政策功能两个维度,剖析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结果表明,在政策工具维度,央地以供给面和环境面为主,需求面使用较少;在政策功能维度,央地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较多,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较少;政策主题词分析显示,央地政策主题均较侧重创新、人才、数据、研发、融合和科技,不同点在于中央政策更为关注安全、高校和标准,地方政策更为关注产业、开放和示范。
2022年01期 8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8K] - 冉龙亚;陈涛;孙宁华
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制定公共决策,但与此相关的信任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本文探讨人工智能参与公共决策对公众信任的影响,认为公众对于人工智能制定的决策的信任程度取决于决策的类型。研究以公共管理学科的140名本科生和Credamo网络平台的200名用户为样本,进行了两项调查实验,对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更多涉及定量运算的决策,有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制定的决策被证明具有更高的可信任度;而对于更多涉及情景判断的定性决策,公众更倾向于认为涉及公共管理者参与的决策的可信任程度更高。由此,提出政府部门应根据决策的类型考虑是否将人工智能技术纳入决策过程,特别是当决策的复杂程度较高、需要更多人的价值判断时更应该审慎对待。
2022年01期 10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