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合成生物学:生物安全与风险治理

  • 合成生物学时代的生物安全治理

    刘晓1;汪哲1;3;陈大明1;熊燕1;赵国屏1;2

    20世纪中后期,基因重组技术的产生及其在遗传育种等领域的应用,结合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研究安全问题的显现,不仅引发了科技界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关注,也推动了系列管理规范与措施的建立。21世纪以来,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为资源、能源、健康、环境等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但因其技术、研发与应用存在生物安全相关的不确定性风险,给生物安全治理带来了新挑战。本文在梳理生物安全/安保的概念、相应的监管政策制定及演变的基础上,对合成生物学时代的生物安全风险的成因、治理策略进行探讨,并为我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的建设提供建议。

    2022年03期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 合成生物学的生物安全风险及其管理对策研究

    马丽丽1;欧亚昆2;任怡佳3;雷瑞鹏2;刘欢4;5

    合成生物学是当今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研究领域之一,由于应用广泛,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引发了科学伦理争论,其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问题值得深入思考。本文结合国内外合成生物学发展现状,从生物工程、合成基因组学、原型细胞、异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方面综述了合成生物学中的潜在生物安全风险,从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DIY合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等方面分析了合成生物学的生物安保问题。结合目前合成生物学有关的重要政策法规、技术遏制策略、技术管理体系,对我国合成生物学的生物安全监管提出对策建议。

    2022年03期 15-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K]
  • 合成生物学研发的风险类型分析——基于Meta的分析

    张特1;陈若彤2;张兮1;3;张卫文1;3;4

    作为建立在生物学、工程技术等基础上的多学科交融的前沿科研领域,合成生物学开辟了人工设计和改造生命系统的崭新篇章。然而,随着合成生物学研发效率的提升和应用规模的扩大,关于其潜在风险与生物安全问题的争论与担忧也日益涌现。首先,本文针对合成生物技术从科研者、管理者、技术三大风险主体进行风险分析。其次,针对Web of Science 中关于合成生物1900年-2021年的核心数据集,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和Meta分析的方法,梳理了合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脉络,分析合成生物科研领域的生物安全热点问题。归纳得到的8个相关风险点主要包括技术滥用风险、伦理问题、利益分配风险、技术自身安全性、人体伤害、合成生物体的意外泄露、缺乏监管、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进一步将8个风险点归入三大风险类型。通过对上述风险开展系统梳理,本研究为监管与治理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2022年03期 3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6K]

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

  • 公众科学的原理研究

    李际

    公众科学发展迅速,其源初和根本是善的共同体,但也引发了多元理解和争议。公众科学在宏观层面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并相互作用;在中观层面需要解决数据偏差和组织流程等关键难题并涉及教育/培训、项目流程和数据质量控制等具体应用问题;在微观层面侧重基于互联网平台形式的具体的支撑和实现手段。以上构成了综合理解公众科学的框架,并显示出公众科学是当前科学范式和社会发展的革命性产物。

    2022年03期 6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4K]
  • 回到冯·诺依曼!(下)——人工智能的缘起、发展与未来

    吴焦苏1;2;李真真2

    本文通过梳理人工智能的缘起和发展线条,重新认识冯·诺依曼等在人工智能历史上的重大贡献,试图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寻找到一条可行的冯诺依曼道路,即通过发展作为人工自动机的数学基础的博弈动力学,为人工智能特别是为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提供思路。

    2022年03期 7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STS研究_科技的社会研究

  • 社会技术转型路径图:汽车技术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

    邓晓翔1;李云逸2

    技术物、知识、用户倾向、法规、文化内涵、市场结构、基础设施网络等要素经过相互协调组成社会技术系统。通过对汽车代替马车的历史进程与当下内燃机车替代案例的比较,运用社会技术多层次视角理论中的分类阶段进行概念化描述,绘制出社会技术转型路径图。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群体互动中的斗争与联盟给转型带来不确定性,技术转型则蕴含在社会技术系统的主导适应与利基替代过程之中,技术转型本身并不是由偶然因素或简单线性所塑造,而是一个复杂动态过程。

    2022年03期 10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科学-技术-工程的拓扑关系研究——基于对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项目中科学家与工程师的访谈

    倪思洁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从哲学层次论证了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但对其关系的探讨还停留在思辨层面,缺乏基于实践的、更为细微的分析与论证。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这一大科学工程,从实践层面描述和论证了科学、技术和工程之间的拓扑关系,并指出人在科学、技术、工程关系形成、变动与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2022年03期 12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2K]
  • 工程科技工作者工匠精神的形成机制:模型与实证

    陈国栋1;唐跃武1;朱琼宇2;杜敬卿3

    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回答“如何培育”的问题需要追溯工匠精神形成的本源。在MOA理论框架基础上,提出基于工作动机、工作机会、工作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工匠精神模型,解释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微观机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得出如下结论:工作动机、工作机会和工作能力作为独立要素均正向显著影响工匠精神的形成;在纳入创新素质作为调节变量后,工作动机对工匠精神的作用加强,工作机会对工匠精神的作用减弱,而工作能力的影响没有变化;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工龄与职称等外部因素与工匠精神的形成没有明显关系。

    2022年03期 14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评论

  • 科学家如何构建并维持使用动物模型的合理性?——《行为建模:动物实验,复杂性,以及精神疾病的遗传学》评介

    廖新媛;周程

    动物模型作为现代生物实验室中的缺省配置,被广泛应用于理解人类情况的实验中。尽管有人批评使用动物模型是一种简化人类情况的还原主义,但少有人说清使用动物模型的合理性是如何构建出来的。《行为建模》这本书用民族志的方式,不仅展示了前沿科学实验室的详细图景,而且提供了描述科学家行为的语料库。传统的STS研究往往揭示了科学家努力消除不确定性的过程,而这本书则发现了研究者对“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强调,还原了研究者调和“复杂性”和使用动物模型的过程。这一工作能加深人们对实验室生活的理解,也为人们理解科学家与公众的沟通提供了参考。

    2022年03期 16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