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中国科技强国之道与策

  • 论中国科学起飞

    袁江洋1;乌云其其格2;高洁3

    基于长时段科学技术史以及对美日科技发展个案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包括中国在内的科学后发国家所走的科技发展道路可用“技术追赶期-科学起飞期-科学卓越期”来描述。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发展的现状显示出,中国在现阶段已初步实现技术追赶并由此步入科学起飞期,中国须在未来20-30年内做好以下三件事:其一,从近期开始稳步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使之达到美、日、欧的投入强度;其二,实施科学制度改革、构建一流科学传统以实现科学技术自立自强;其三,发展科学文化、重构科学价值论以促进中国文化复兴。

    2023年02期 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 知识积累率与技术迭代不充分是创新乏力的根源

    李侠

    通过对Midjourney公司创新成功的案例分析,可以发现决定创新成败的底层逻辑是知识的积累率与技术迭代的充分程度,而技术迭代充分的关键在于前期知识的积累率,而知识积累率的提高需要两个支撑条件:充足时间与冗余人员。中国整体创新表现不好的原因就在于知识积累率较低,技术迭代不充分,未来改革的路径也在于此。

    2023年02期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 振开增强科学起飞能力的鲲鸾之翼

    陈凡1;潘澍2

    加快解决我国发展面对的科学起飞难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紧迫问题。厘清问题、因果、概念,才能有的放矢,有效方法是达成目标的效率途径。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的征途中,务必重视哲学、数学、实验的意义与作用。研究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生态并予以巩固,勇于清除那些破坏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从制度生态层面保证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关键而紧迫。

    2023年02期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

  • 同行评议和量化评价的制度化及悖论——基于评价社会学的视角

    卢阳旭

    本文引入评价社会学理论视角,认为科研评价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动态的社会过程,其核心是类别化和合法化。基于这一框架,文章梳理了二战后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科研评价制度的演化历程,分析和发现了同行评议在成为科研评价关键机制的同时却饱受批评,以及量化评价在迅速流行的同时不断遭遇抵抗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困境。研究初步检验了评价社会学理论视角对科研评价问题的洞察力和解释力。

    2023年02期 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 科学革命对17世纪自然法观念转变的影响

    刘萌萌

    思想史上一般认为,从古希腊起源的自然法学说在近代初期发生了明显的转折。本文考察17世纪自然法观念的转变与同时期科学革命之间的联系。在阐明有关人的道德秩序的自然法学说与关于外部世界秩序的自然观之间同构关系的基础上,从两方面分析科学革命和近代自然观对自然法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一是自然法学说背后的本体论界定,尤其是“自然主义”的人学理论和机械论下的自由观念对自然法进路和功能的影响;二是自然法学说的认识论对自然科学方法的模仿。本文以托马斯·阿奎那、霍布斯、洛克的自然法理论为中心,分析影响的具体理路。

    2023年02期 51-7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STS研究_科技的ELSI的研究

  • 人脸信息隐私保护的伦理困境及其解决路径——基于半公地理论的视角

    陈嘉慧;汪小虎

    人脸信息的广泛应用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隐私泄露问题也令人忧虑。人脸信息本质上是一种资源。从半公地理论的角度看,它是私有属性和共有属性并存且相互作用的半公地资源。若只关注私有属性的利益,忽视共有属性及其相互作用带来的影响,会导致半公地悲剧现象发生。充分利用资源和有效保护隐私之间的取舍与平衡问题,是人脸识别事业发展面临的伦理困境。通过对人脸信息半公地悲剧的博弈分析,可知伦理困境的形成原因有三:多元利益冲突、“知情同意”有效性质疑、相关伦理责任缺失。为了实现个人权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可以尝试遵循整体性原则、功利主义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协调原则,构建重复博弈的隐私保护机制、完善伦理责任体系以及建立混合保护策略。

    2023年02期 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 刑事司法中的刷脸:运行现状、理论检视与规范建构

    颜飞;刘文琦

    我国在构建以个人信息保护法为统观,从民商经济法到行政法乃至刑法的多层次、综合性刷脸规范框架时,需要对长期处于法律规制遮蔽处的刑事司法领域予以关照。刷脸技术已深度嵌入刑事司法,存在身份同一性核验、身份背景查明、犯罪预警与追踪追逃等多种应用样态,但蓬勃发展的技术应用与滞后的制度供给形成鲜明对比。权力实施、敏感数据保护、算法规制上的规范无力,引发程序法定、无罪推定、控辩平等原则对刷脸正当性的三重质疑。为此,应遵循权力规范与权利保障框架,完善刑事司法领域的刷脸制度。就前者而言,应以比例原则为中心,构建刷脸的梯级程序规范,并将程序规范与敏感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衔接;就后者而言,应在数字无罪理念下赋予被识别主体知情权、算法解释权等权利。

    2023年02期 8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

  • “基因治疗”还是“基因增强”?——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接受度及其影响因素

    张娟娟1;2;卢阳旭1;赵延东2;3;何光喜1

    本文利用“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的一项公众态度调查数据,细致探讨公众在该事件上的认知评价,尤其是对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态度。结果显示,公众对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持较为积极的态度,对基因治疗和基因增强技术均表示接受的比例占到近半数,对两种技术均表示反对的比例占到两成,仅支持基因治疗技术的占到近三成,几乎没有受访者只支持增强技术。公众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了解程度越高、风险/伦理意识越强,则越不支持基因编辑技术在治疗和增强方面的应用;对科学家越信任、个人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公众,则更支持单纯的基因治疗和治疗与增强的双重应用。科学家和临床医生要在基因编辑技术这类涉及人类安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风险与受益、伦理问题等)展开更为广泛的科普和伦理讨论,提升前沿技术应用的公众感知度及面向科学家的制度性信任,充分把握新技术认知接受上的群体异质性及保障实践应用上的群体公平性,让这项技术的应用在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轨道上安全有序推进。

    2023年02期 10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争鸣

  • 人工智能看哲学

    李德毅

    本文探讨哲学和神学、科学之间的关系,探讨智慧和智能的关系;认为哲学不是科学,也不是科学的科学,哲学反映人类求知的渴望,体现在怀疑和批判的氛围中沉淀起来的人类文明,成为科学的生态和信仰,哲学是科学的先导,人工智能受诲于哲学,也助推哲学。大自然进化了人脑的记忆能力,时间是人类认知的奠基石,人的思维和机器的思维,数学上同构,物理上同源,都赖负熵为生,智能机器和人一样可以思维,可以学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源自思维中的抽象、联想和交互能力。人体和智能机器里的物质和能量是物理层面的真实存在,结构和时间是认知层面的抽象思维,结构和时间寄生在物质和能量上,构成硬构体,机器里的信息是大量的软构体,体现了想象的世界,可以寄生在硬构体或者其他软构体之上,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可自举和自我复用,总是存在下一个时间周期,使得机器能再去“思考”,其秩序显示出维持自身思维和产生有序事件的能力。物质和精神、硬构体和软构体、形而下和形而上,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人工智能越发达,人的智能更发达,相互依赖,迭代发展,无尽的认知导致无尽的创造。

    2023年02期 12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会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