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科幻之于科普

  • 科幻与科普的关系:基于历史文献和概念分析的讨论

    刘兵1;2;冯溪歌3

    长期以来,科幻与科普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基于对科幻与科普在中国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和概念分析,认为科幻与科普之间的“科文之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消解,也即在“大科普”的概念下,将科幻包容在科普当中。

    2023年04期 1-1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 科普型科幻起源重探

    苏湛;李衡哲

    科普型科幻曾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范式,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类型的科幻文学不但出现较晚,而且也并不是世界科幻文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追溯了科普型科幻在西方和中国的起源,指出这种科幻文学的底层理念,即以文学为载体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凡尔纳与赫泽尔对这种科幻类型的早期实践,以及后来苏联的“科学文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科普型科幻,其核心创作理念都受到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而科普型科幻在20世纪中国的兴衰,与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2023年04期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 科幻作品何以为大数据时代科普赋能?——基于信息监控与隐私伦理内容的探讨

    岳丽媛

    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科幻与科普关系的问题不断被重提,科幻能否以及如何为当代科普赋能,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当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掀起了数据技术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与隐私等一系列的科技伦理与社会公正问题,数字素养等相关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传统科学素养的延伸和有益补充,也对传统科普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赛博朋克科幻类型中的两部经典小说《雪崩》《虚拟偶像——爱朵露》和科幻电影《匿名者》为主要案例,分析了几部作品对于数字化时代信息监控与隐私权之间矛盾的呈现,探讨了科幻作品的科普优势及特殊性,同时指出了大数据时代科普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传统科普观的转变与突破。

    2023年04期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 科学传播视角下的医学科幻与医学科普

    呼思乐

    虽然医疗科普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播,忽视了医学传播中的多样性和反思性。本研究认为将医学科幻纳入到医学科普研究工作之中,可以更好地从多样性、与医学伦理的关系、反思性等角度去讨论解决医学科普问题的可能路径,为医学科普工作赋能,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科普。

    2023年04期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

  • 化学传播中的认知困境与多主体参与传播的理念整合

    朱晶1;姜雪峰2

    在解决有关人类安全的重要问题中,化学发挥着根本性的核心作用,然而公众对化学的看法有时却是负面的,传播化学比其它学科更加困难。本文以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时的独特性——建立公众对科学的认知信任——为分析框架,梳理国内外化学传播面临的共同认知困境,分析国际上化学家与其他主体协同参与化学传播的理念与举措,阐释这些理念和举措在建立公众对化学的认知信任上的优势,以及对促进我国化学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启示。

    2023年04期 4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 社交媒体上科技类虚假信息的传播与控制——以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双黄连事件”为例

    迟妍玮1;3;王丽慧2;张增一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也使虚假信息泛滥成为一个新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双黄连事件”在我国爆发就是一个例子。本文将该事件作为社交媒体中科技类虚假信息传播的案例,以其在微博上报道和讨论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虚假信息的产生原因和纠正机制。研究显示,“双黄连事件”是科技类虚假信息传播的典型案例,揭示了科学、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交流与公众科学传播之间的差异、科学共同体的规范与媒介的规范及工作方式之间的差异是其发生的深层原因;疫情初期社会公众的焦虑情绪和社交媒体平台运作方式直接推动该事件的发展。

    2023年04期 6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0K]
  • 关于科普奖励国际比较的定量研究

    刘杨;周建中

    科技奖励是激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举措,在科学普及领域,奖励也发挥着同样的功能,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工作,提升国家整体科普能力。本文以55项国外科普奖励和30项国内科普奖励为对象开展定量分析,重点围绕设奖时间、评奖周期、奖励对象、奖励形式、设奖主体以及奖励领域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科普奖励虽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与国际上相比,还存在奖励发展阶段滞后、奖励对科普人员激励不足以及缺乏有影响力的奖励品牌等问题。文章最后提出加强科普奖励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加强科普奖励对科普人员的激励作用以及加强对科普奖励品牌和影响力的建设等建议。

    2023年04期 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6K]

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

  • 探索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新范式

    孟令宇;王迎春

    近年来,我国科技伦理审查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传统的以生命医学伦理为基础的伦理审查范式,在应用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时面临挑战。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特点,阐述了其对传统伦理审查模式的冲击,并总结了业内先行的实践策略对审查范式创新的启示。基于此,文章提出人工智能伦理审查范式创新需从理论、职能和方法三个维度进行:在理论上,主张采用美德伦理学,强调品德养成;在职能上,拓展伦理委员会的职责;在方法上,发展技术工具实现技术与伦理的有机融合。

    2023年04期 97-11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蒋鹏宇

    随着元宇宙在游戏与社交领域的发展,隐私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元宇宙的数据运行机制不同于互联网,隐私数据的共享会进一步模糊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边界,同时还会产生社会工程攻击和骚扰等新的隐私风险。面对元宇宙可能引发的隐私风险,本文对比分析了隐私的积极维度和消极维度,结合元宇宙的技术逻辑,探讨了消极隐私应对元宇宙隐私风险的不足,积极隐私在元宇宙隐私保护中的优势与必要性:体现人的主体性;利于平衡隐私价值和数据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以消极隐私保护为基础,以积极隐私保护为核心的元宇宙隐私保护路径。

    2023年04期 11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争鸣

  • 人工智能看智慧

    李德毅1;刘玉超2;任璐3

    通常,智慧是社会科学和人文领域讨论的内容,智能是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讨论的内容。显然,智能并不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全部,人更有智慧。智慧和人的自我意识、群体意识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智慧也需要物质作为载体,但不以控物为目的。智能则不然,智能以控物和改变物质世界为目的。智能机器仅仅是人类认知的工具,不必像人那样具有精神世界,不具有意识欲望、爱恨情仇,也没有伦理道德和信仰。智能脱离了人的意识、欲望、情感和信仰,拓展到体外存在,成为人工智能,成为人造工具和机器,长于思维,长于控物,长于具身行为,长于一以贯之的工具性。自操控的认知机器服从人赋予它的使命,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发展经济,这才是人类最需要的,也正是人类的智慧所在。机器无需达到、也不可能达到人之为人的那部分智慧。

    2023年04期 13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评论

  • 质疑与重估:论《医学虚无主义》及其局限与启示

    武元婧1;2;夏天成3

    质疑和重估医学的价值是《医学虚无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对策取向。作为医学哲学的重要问题,医学虚无主义长久以来都没有成为一个专门的话题来讨论,斯特根加在《医学虚无主义》中,在历史考察基础上,首次对当代医学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与证明,并对其医学虚无主义立场进行了经验与形式证明,强调需要重估当代医学理念与研究重点,最终提出一种温和医学主张。这一工作为进一步反思当代医学提供了一个综合事实与价值的整体视角,其怀疑立场也有助于人们对现代医学的盲目乐观主义保持审慎。

    2023年04期 15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会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