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兵1;2;冯溪歌3
长期以来,科幻与科普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基于对科幻与科普在中国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和概念分析,认为科幻与科普之间的“科文之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消解,也即在“大科普”的概念下,将科幻包容在科普当中。
2023年04期 1-1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 苏湛;李衡哲
科普型科幻曾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范式,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类型的科幻文学不但出现较晚,而且也并不是世界科幻文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追溯了科普型科幻在西方和中国的起源,指出这种科幻文学的底层理念,即以文学为载体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凡尔纳与赫泽尔对这种科幻类型的早期实践,以及后来苏联的“科学文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科普型科幻,其核心创作理念都受到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而科普型科幻在20世纪中国的兴衰,与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2023年04期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 岳丽媛
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科幻与科普关系的问题不断被重提,科幻能否以及如何为当代科普赋能,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当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掀起了数据技术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与隐私等一系列的科技伦理与社会公正问题,数字素养等相关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传统科学素养的延伸和有益补充,也对传统科普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赛博朋克科幻类型中的两部经典小说《雪崩》《虚拟偶像——爱朵露》和科幻电影《匿名者》为主要案例,分析了几部作品对于数字化时代信息监控与隐私权之间矛盾的呈现,探讨了科幻作品的科普优势及特殊性,同时指出了大数据时代科普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传统科普观的转变与突破。
2023年04期 24-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8K] - 呼思乐
虽然医疗科普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播,忽视了医学传播中的多样性和反思性。本研究认为将医学科幻纳入到医学科普研究工作之中,可以更好地从多样性、与医学伦理的关系、反思性等角度去讨论解决医学科普问题的可能路径,为医学科普工作赋能,从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科普。
2023年04期 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