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建言中国教育

  • 死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探究

    王云岭

    死亡教育的实质是生死学取向的生命教育,其能有效地提升受教育者的死亡应对能力,改善学生的死亡态度,促进生命的成长。不关注死亡教育至少会产生三个问题,即:鲜少将生命本位作为教育目标、缺少有关人生态度的教育、缺少对死亡质量的关注,因此,将死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有必要的。根据欧美国家的经验以及国内死亡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将死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有两种各有优劣的实践方式可供选择,即单列课程模式和融入课程模式。我国宜及早将死亡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国民的生命成长。

    2020年03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 我国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缺失及对策

    任安波;叶斌

    人工智能的伦理教育是人工智能普及和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高校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发展较缓,与国家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战略和形势难以相衬。随着人工智能在“新基建”推行计划中的重视,人工智能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的人工智能伦理教育难以覆盖智能研发和产业发展需求,存在缺少专业化、缺乏规范化等问题,国外采用的嵌入式伦理教学以及模拟伦理实验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材规范化以及关注国内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等方面提出建议。

    2020年03期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 科学教育如何促进学生“学会思考”

    魏锐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提升高校科学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描述了我国高校科学教育中学生“学会思考”缺失的表现,从营造育人环境、搭建培养体系、建设教育内容、转变教学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学生“学会思考”的因素,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

    2020年03期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 美国农村青少年校外科学教育活动研究

    魏晓东1;于海波2

    美国农村学校面临科学学科教师匮乏、实验室设施陈旧以及辍学率高等问题。为了弥补农村学校正规科学教育的不足,校外教育对学校教育起到了延伸和补充的作用。农村学校开展了远程教育项目,创办青少年4-H俱乐部,组织实施了科学探究训练活动、暑期夏令营活动、STEM主题活动和科学实践活动等,为农村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美国农村青少年校外科学教育活动的深入研究,能够为我国农村科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2020年03期 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 中美代表性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谭宗颖1;王颖2;陶斯宇1

    本文阐释了大学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拓展,并选取美国和中国的各5所大学为案例,对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模式的异同、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比较分析。综合上述分析,得出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2020年03期 4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

  • 当ANT遇上历史唯物主义——追问拉图尔反批判误区的根源

    常照强;王莉

    拉图尔及其引领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极富争议。拉图尔对社会的结构(功能)主义秉持审慎的态度,拒斥“社会”、“权力”等范畴,与众多的STS学者渐行渐远,最终与批判社会学传统切割,形成一种反批判的立场。该立场主导下的ANT无力回应STS的紧迫问题,反而遭遇“功能主义”的困境。ANT背后的“本体论转向”,及其隐含的反历史唯物主义倾向,与此困境有脱不开的干系。拉图尔的反批判立场,源于其对“松散转译”的偏见,从中可以窥探出,ANT学者关于研究起点的差异所造成的研究方法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的认识是不足的。对拉图尔反批判立场予以反思,有助于重申历史唯物主义在构建唯物主义的STS研究纲领中的重要性。

    2020年03期 6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 STS进军声音研究:“革命的时刻”——采访特里弗·平齐

    徐秋石1;2;特里弗·平齐2;刘兵3

    特里弗·平齐教授是社会学家、STS重要学者、声音研究学科创始人。本文基于对平齐本人的数次访谈,首先对平齐的学术历程做了总结性叙述。他的工作历程是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建构,再到创建声音研究,因此梳理这段历史脉络展现了STS学科的后期发展及其走向声音研究的过程。在作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对平齐的采访内容,展示了他就声音研究被讨论和质疑的问题所进行的回应和解释,阐述了从STS视角研究声音的发生过程,声音研究与STS的紧密关联,声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这部分内容涉及STS领域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前沿成果,这对关注声音研究之外的STS学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平齐所言,声音研究业已兴起,并在不断壮大,STS的触角在不断伸展,STS理论的应用可以延展到声音的各个部分,在发现新问题、解释新现象的同时,给STS自身带来全新的维度和视角。

    2020年03期 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STS研究_科技的ELSI的研究

  • 区块链的本质与哲学意蕴

    陈鹏1;2

    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块链是对当前网络空间的一种重构。从信息组织与结构方式而言,区块链通过将信息加密封装在一个一个区块中,同时区块之间以加密哈希的方式“铁索连舟”,从而使得信息不可(难以)篡改。从网络组织方式而言,区块链引入“兑艮”(Token)机制,将网络本身的聚合与人类的激励机制相融合,促进网络组织模式的转换。与以往的信息与网络技术相比,区块链显著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是一种将信息转化为价值的技术工具。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是一种“去蔽”,区块链就是对虚拟物的价值属性的“去蔽”工具。通过化虚为实,区块链对网络空间实现了一种价值与意义的转向。通过化虚为实,区块链建构了一种新的信任体系,并基于新信任体系,重构人类经济与社会秩序,由此引发一些伦理考量。

    2020年03期 9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

  • 科学传播中的意识形态变迁——基于美国人工智能报道的文本分析

    余文婷1;刘会2

    随着科学传播在国际社会受到重视,大众传媒在科学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研究表明,科技报道直接影响人们对新兴科学技术的认知和支持,因此,科技新闻如何塑造和呈现科学技术成为科学传播的重要议题。本文以美国人工智能报道为例,探讨科技新闻报道口径是否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变迁。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对美国1980年至2017年的5000条人工智能新闻标题进行分析后发现,美国媒体对人工智能的报道受到意识形态影响,在1980年至2017年间呈现出从保守主义趋向到自由主义趋向的变化。受保守主义影响的报道主要关注人工智能的缺点和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威胁,受自由主义影响的报道主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先进性。

    2020年03期 11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 科技传播视角下的公众科学素养知识沟与科学参与行为沟研究

    杨晓冬;隗来;刘美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何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其科学参与意愿,并缩小不同社会群体间的科学素养知识沟和科学参与行为沟,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以知识沟假说为理论框架,并将其拓展到行为层面,探究报纸期刊等印刷媒体、电视、网站、社交媒体以及网络问答社区与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科学素养知识沟和科学参与行为意愿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不同媒介上对于科学信息的关注量与科学素养、科学参与行为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随着在网络问答社区中对科学信息媒介关注量的增加,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科学素养知识沟会随之缩小,而随着网站中对于科学信息媒介关注量的增加,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的科学参与行为意愿差距会随之缩小。研究在理论层面拓展了知识沟假说的应用范围,分析了不同媒介在科学领域的知识传播效果和动员作用,对以媒介作为传播渠道的科普事业提出了建议。

    2020年03期 125-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