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_我国科研文化及其问题

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

  • 肯定的反思性及其行动者网络——对布迪厄反思社会学的ANT解读

    邓汉清

    以引入非实体行动者(Non-corporeal Actants)的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为方法,对布迪厄反思社会学中自我否定的科学性悖论展开分析。针对布迪厄理论中“反思性”既需解构科学性话语、又需保证科学合法性的内在张力,揭示了其通过转译策略构建网络的实践逻辑。认为反思社会学中的反思性并非否定性的,而是肯定性的。这为理解社会科学科学性的话语建构提供了新视角,例示了批判理论中解放承诺与科学主义的复杂互动,对社会科学方法论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2期 2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HTML全文]
  • 从进步到发生:拉图尔科学史观的建构

    胡蝶

    拉图尔在反思由认识割裂所带来的双重分界的基础上,批判了由客观主义所引导的科学线性进步的理想图景,同时指出认识对称的做法并未真正弥合科学内外叙事史之间的割裂,而是以社会因素强化了科学线性进步的图景。为突破传统科学史线性叙事的框架,拉图尔建议从拟客体的行动出发,建构起一个实践的行动网络去追踪科学发生、发展的历史。重构拉图尔的理论方案发现,拉图尔不仅力图以拟客体的行动去弥合认识的割裂,更希望通过诠释科学的杂合本质进而打造一个整体性的历史时间图景。因此,研究认为在拉图尔的思想中实质隐含着一种科学进步史转向科学发生史的理论洞见。对这一理论洞见的深刻剖析,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人们对科学发展的理解,也能进一步说明科学史的生命力及其研究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同时为人们重构当代科学史观提供一个拉图尔式的思考视角。

    2025年02期 5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HTML全文]

STS研究_科技的社会研究

  • 有用知识的组成及其演进

    饶远1;2;刘海波3

    有用知识是对科学与技术的集成性刻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知识产出。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性兴起到黄金时代,再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加速发展的脉络显示,有用知识的生产与演进贯穿了从农业经济到数字经济的历史进程;知识生产过程需要制度的保护,专利制度是保护科技创新与有用知识生产的重要方式;有用知识的构成要素与知识载体不断变化,专利制度和存储介质在知识生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面对知识生产不断加速的挑战,未来需平衡智能技术与人类需求,构建安全稳定的制度运行环境。

    2025年02期 6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HTML全文]

STS研究_科技的ELSI的研究

  • 生物保守主义的“成就论证”—— 一项批判性考察

    王荣余

    生物保守主义试图通过“成就论证”达到排斥人类增强的实践目的,这是一项被频繁使用的理论论证。检视发现,成就论证凭借的诸前提尽管符合人们的一般直觉但却并非当然成立,并且成就论证最终得出的结论也并非铁板一块,其中包含四种值得予以细分的类型。在四种结论类型中,强意义上的结论在形式上就可以被排除掉,只有特定人类增强情形下的“弱化成就”才需要进入实质层面进行讨论。成就既涉及“产物”更涉及“过程”,呈现出“以产物为终旨的过程”的结构性特征,弱化成就由此具有两种不同的指向,但“过程观点”相较而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围绕“弱化成就”得出的几项可能性结论大多都与生物保守主义的立场向左,抑或要么由于错失焦点要么由于对立性解释的存在致使其说服力大打折扣。由此可见,生物保守主义的成就论证总体上极难成立。

    2025年02期 8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HTML全文]
  • 数字极简主义与数字权利的悖反及其调适

    樊洋1;温美芬2;3

    数字极简主义主张通过减少在数字世界中的无效活动,聚焦于更有意义的活动,以提升个人生活的满足度和幸福感。数字极简主义强调技术应作为生活的辅助而非主导,警示信息过载对注意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指出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与现实世界的差异。通过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数字极简主义者努力恢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交往和身份认同。本文分析了数字极简主义者的行为逻辑,探讨了纯数字极简主义者、半数字极简主义者、假数字极简主义者在实践中的行为张力,在寻求数字极简主义与数字权利以及数字极简主义者自我和解的过程中,祛魅数字恐慌、反思人与技术关系、重拾人的主体性。

    2025年02期 9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HTML全文]
  • “提示”到作品:AIGC作品著作权的源头探究与法律重构

    朱溯蓉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快速发展对现行著作权法构成重大挑战。本文在分析AIGC创作过程“提示”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探讨AIGC作品可版权性推定和认定的理论基础以及权利分配路径。“提示”的复杂性与AIGC内容的高频词重叠率呈正相关关系,且“提示”具有高度独创性时,对AIGC内容的创作具有决定性影响,据此推定AIGC内容具有独创性,构成作品。在此基础上,提出AIGC时代著作权认定的一般规则,一是生成内容著作权认定的前置程序,包含提示独创性评估机制和提示与生成内容的相似度评估机制。二是在前置程序基础上的生成内容著作权优化策略,具体包含构建认定机制、贡献度量化和多轮交互的累积评估。此外,通过当前域外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AIGC时代的著作权标注规则,具体包含三层内容:厘清AIGC在著作权法框架下的法律定位;构建基于提示复杂度的著作权标注规则;在实践中考虑不同创作领域对独创性的差异化要求。在保护人类创作者权益的同时,合理界定AIGC在创作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兼顾技术发展与法律保护的动态平衡。

    2025年02期 11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9K] [HTML全文]

会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