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晨箫1;李正风2;3
国家科学基金制的建立对中国科研体制改革和科学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的前身,1982-1985年试行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从科研经费拨款与管理制度、科研组织模式、项目评审制度等方面深刻地变革了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传统科研体制,为NSFC的正式成立奠定了思想、人才和制度基础。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试行40周年,也是深入推进新时期科学基金系统性改革的关键之年,对这段历史的追本溯源和深刻反思能够为当前科学基金的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启示。
2022年04期 3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 彭家锋
经过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近半个世纪的解构,科学真理性地位遭至极大质疑。在此背景下,关于科学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角色问题出现三种不同立场:一是柯林斯等人的选择性现代主义,它抓住关于“科学研究的第三波”争论,定义了科学为政治决策做出贡献的独特方式;二是富勒的新教科学,作为一种后真相状况下的知识形式,公众可以自主生产和使用知识来参与决策;三是布朗的代表性科学,它强调专家意见的代表性,作为民主代表的专家为政治决策提供适当建议。基于对以上三种立场的述评,本文提出一种兼顾科学施策、民主代表以及公众参与等原则的综合立场,并将其运用于疫情经验的反思之中,以期获得启发。
2022年04期 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 邓文杰
在“齐尔塞尔论题”视阈中,清代学者与陶瓷工匠之间的“场域”互动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的互动结构、思维逻辑及运行机制。清代学者与陶瓷工匠的“场域”互动主要围绕技术、制度、精神等层面展开,并通过形式、思维、精神等互动逻辑,形成了镜像认知、模范参照、转导融合等方式的互动机制。清代学者与陶瓷工匠的互动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形成了工匠技能及知识的转导偏向及再创。为此,明晰清代学者与工匠的“场域”互动关系,或增益于当代学者思考如何打破与产业文化协同发展的隔阂。
2022年04期 6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