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科学与技术发展到现今,呈现出一种规模:在许多国度都是一种事业,堪与工业、农业、教育、文化相并论;也呈现出一种规范:科学与技术已经脱离了个人作坊经营,走上集团试作的道路。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局部的、个别的或被动式的,它的影响超过了人类自身的想像,对人类社会起着巨大的推进和创新
2004年04期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5k] - 王玉民
<正>一、新世纪发展模式转变中的机遇与挑战 1、发展模式转变提供了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历次生产力的变革,都为变革的适应者提供难得的跨越发展机遇。借助工业革命,葡萄牙、西
2004年04期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6k] - 阎康年
<正>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及其发展规律的系统知识,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进行制造和操作的系统知识和技艺,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
2004年04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 陈劭锋,周志田
<正>一、自然生态极限正迅速地逼近人类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Multhus,1820),李嘉图(Ricardo,1817),穆勒(Mill,1900)等人的著作中,也都较早地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经济活动的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或者
2004年04期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 何祚庥,王亦楠
本文对所谓"GDP翻两番,而能源翻一番"的设想,提出质疑。2020年我国13-15亿人口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将使我国不可避免地面临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本文质疑了当前某些能源专家的"乐观"预测,指出2020年我国将至少需要40亿吨标准煤,即使在大力实施节能政策、最大限度地挖掘我国煤炭工业生产能力的条件下,我国仍将至少有5-6亿吨标准煤的巨大缺口,甚而会高达10亿吨标准煤之多。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挑战,本文建议中国在大力实施节能政策的同时,大力进口能源,如进口风电(亦即进口风电装备)、进口煤、进口天然气,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努力进口石油、进口天然铀。此外,本文还对我国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行了讨论。
2004年04期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 杨青
<正>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燃料和原料,已经深入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国家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2004年04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陈锐
本文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架,对作为循环经济试点重点领域之一,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新兴领域--资源再生产业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体系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和政策分析。
2004年04期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 邱玉珺
<正>大家都知道在欧氏空间中,点是零维的,直线或曲线是一维的,球体或立方体是三维的,再加上时间维,则空间的三维又变为四维。我们有没有想过,除了零维、一维、二维、三维以及更高维,有没有图形的维数是介于零与一维之间?或是一维和二维之间?总之是两个连续的整数维之间?回
2004年04期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 董光璧
<正>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已经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先后三个五十年中分别完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示范、基础学科的奠基和工业技术基础的建设。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贡献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发展科学技术专业以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建设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供各种专业人员从事
2004年04期 4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 辛语忡
<正>前段时间看CCTV-2播出的《对话》节目,我对郝柏林先生关于中国最缺少什么人才的看法深表赞同,他的看法和节目邀请的嘉宾--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先生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我对郝柏林先生的观点原来就有所耳闻,知道他是个坦率的人,既有科学头脑,自己本身的哲学素养也很深,因此对中国科技界的人才现状有着清醒认识也是
2004年04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赵南元
<正>中国即将举办2008奥运会。近年来中国在奥运成绩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4年奥运金牌总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与之相比,科学界近年所取得的成绩显得平淡,国内诺贝尔奖尚未实现零的突破,虽然国家近年对科学也同样增大了投入。一般说来,体育与科学的可比性不大,但是即使有不同之处,在比较
2004年04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 徐道一
<正>近代科学在中国萌生较晚。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有了突发猛进的进展。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对基础和应用科学的研究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已形成一个世界级的科学力量。中国科学的现状、今后发展方向等问题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思考。本文以下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
2004年04期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9k] - 欧阳志远
<正>一、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科学事业才能有持续稳定的发展 创新是科学的基本精神,是否具有原始创新性是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后,无庸置疑,我国的科学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同时又要清醒地看到,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原创性是不够的,诺贝
2004年04期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 申漳
<正>A,B,C三人是20年前的大学同学,这次是他们三人难得的一次相聚,谈论的主题是中国的科学未来。 开场白B:A从国外回来探
2004年04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k] - 杨京京
本文综述了中国老龄化的成因,困境,强调了由于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将导致中国未来 的人口老化衰退,经济衰退。优选合理、高效的战略对策对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决定作用。
2004年04期 5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1k] <正>一、《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是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季刊。所设置的栏目有:世界科学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青年学者论坛、科学文化和科学评论。文章多为中国当今杰出学者在其领域里所做出的具有创造性、思想性的学术成果。所以这是一本能够让你了解到当今科学对我们社会已经有的、以及将会有怎样影响的杂志。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们将会继
2004年04期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