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_人才之殇

  • “唯书、唯上”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最大障碍

    周恒;

    <正>焦点: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人才观,坚持实践是检验一切的唯一标准,才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和成长。如何才能使我国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涌现,是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显然,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此,本文只从一个侧面加以探讨。在网上看到一篇介绍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的文章,其中提到他曾在巴西里约大学做过一年的客座教授。在那里,他发现了他认为奇怪的现象:学生

    2013年03期 v.3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 教育:以“文”化人

    杨叔子;

    <正>焦点:以"文"化人就是要以文化内涵整体育人;以文化类型整体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科学人文交融是解决现在教育问题的迫切任务。教育是以"文"化人。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如何以"文"化人,作者认为主要包涵四个方面:

    2013年03期 v.3 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我见

    张杰;

    <正>焦点: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名师与学生的互动,难以形成"教而得天下英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局面;不依据学科发展新趋势整合学科教育,难以培养出有能力应对日益复杂科学问题的创新人才。

    2013年03期 v.3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 教育制度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难实现

    梁思礼;

    <正>焦点:按照现有教育体制,根本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不但现在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将来引进的人才也很有限。因此,不改变现有教育制度,培养创新人才,引进百千万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

    2013年03期 v.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 大力培养人才才是实现中华复兴的“人间正道”

    王越;

    <正>焦点:"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应放在"人生"实践上,只有通过弘扬中华的优秀文化,依托于社会的加速发展,才能培养出真正卓越的人才。"人才"是指德才兼备的人和具备某种特长的人,前者要求更全面严格。进一步结合社会和个人生存轨迹,采用"人生"实践来表征社会与个人努力相结合情况以及个人生命过程的成效,似更具体明确。

    2013年03期 v.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人才之我见——浅谈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

    范云六;

    <正>焦点:在继续发挥我国高层次领军人才优势的同时,我们需要加速培养各种专业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人才是社会生产力中特殊而重要的一种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

    2013年03期 v.3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 人才面面观:学风·基础·精神

    於崇文;

    <正>焦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多方面条件的协同配合。就当前状况而言,亟需切实改进学风,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应当强调基础研究的特殊重要性,强调创新的根源在于扎实的基础和不懈的努力。

    2013年03期 v.3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 人才评选与辨识略论

    吴硕贤;

    <正>焦点:关于人才的评选和辨识,应该建立"不拘一格"的广义人才观,要结合各个行业领域的特点,分类制定评价标准,依托于同行同领域的专家开展人才的评价活动。人才战略是实现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根本。本人围绕人才评选与辨识问题谈几点看法,包括应建立何种人才观,应当依据什么标准来选拔与评价人才,以及依靠谁来评选与辨识人才等三

    2013年03期 v.3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 浅议创新与创新人才

    赵文津;

    <正>焦点:现行的行政化评价办法难以评出真正的创新性成果和创新型人才。人才评价不能急功近利,应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评价标准,鼓励科研人员扎扎实实地多出创新成果。现在"创新"与"创新人才"是两个热门词汇,各种媒体上到处都可见到,

    2013年03期 v.3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 对科技创新中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

    周琪;

    <正>焦点:打造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保障。我们要本着重视人才、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和社会责任的原则,为他们搭建创新平台,优化人才组织机制,提升团队的综合竞争实力。

    2013年03期 v.3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 浅谈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李小文;

    <正>焦点:识别有潜力的人才,"潜力"是很难考核的,应在其研究实践过程中来发现,为其创造优惠的条件。对于有潜力的青年科教人员,重点在"养",减轻他(她)们的生活压力,多一点时间考虑创新的事。

    2013年03期 v.3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 关于我国创新人才流动的点滴思考

    张柏春;

    <正>焦点:人才的合理流动在我国已成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配偶工作、住房等为人才流动带来了高成本。我国只有不断改善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引进的人才要具备社会责任感,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而不是向国家漫天要价。

    2013年03期 v.3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改革我国科研人员薪酬制度 激励创新人才成长

    李晓轩;

    <正>焦点:我们现行科研人员薪酬制度难以适应引进高水平人才、激励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在我国国情下回归没有市场竞争的"稳定"道路是不可取的,继承和发展以"成本+价值"定报酬的薪酬制度是深化改革的方向。

    2013年03期 v.3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论坛_科学传播

  • 图说前沿科学成果的视觉传播

    王国燕;汤书昆;

    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科学可视化与传播学有着紧密的交叉,形成的科学成果的视觉传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本文从2012年中国与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的新闻图片对比入手,引出科学成果视觉表达领域国内外的差距问题,结合顶级科学期刊Nature、Science的封面故事以及设计实践经验展开案例分析。指出科学成果在视觉表达时应选准视觉表征的核心元素,以丰富的科学内涵、生动准确的视觉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乃至哲学理念,实现更为有效的科学传播效果。

    2013年03期 v.3 4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 论女性主义技术科学研究——当代女性主义科学研究的后人类主义转向

    肖雷波;柯文;吴文娟;

    女性主义技术科学研究标志着当代女性主义科学研究的后人类主义转向。它以哈拉维的情境知识论和赛博本体论为主要理论来源及思想动力,以图安娜的互动主义、芭拉德的能动实在论和格罗兹的身体研究为代表,主张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与对父权制文化、性别关系和身份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技术科学实践和文化中去探究科学与技术、性别、自然(包括身体)、文化(社会)等之间辩证互动和异质融合的后人类主义特征的内在动态关系。这有效地摆脱了当前女性主义研究中生物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争所陷入的本质主义表征困境。

    2013年03期 v.3 5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 科学现象的文化视角辨析

    罗红光;

    现代科学作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系统,它以理性为基础;文化往往与地方性、封闭性、描述性相关,一般被认为两者相却甚远。如果考虑到科学理性产生的地方性,以及客观性也是历史的产物,科学行为人为地发明创造概念工具,并赋予自然以意义等,我们有理由说,以理性思维为原则的现代科学同样具备了其特有的文化属性,而且科学家共同体是至今世界上最大的信仰共同体。本文认为,面对某一专业远不能及的问题的公共性,"科学精神的文化"视角可以让我们实现高层次的理解,从而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2013年03期 v.3 7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 科学的权威化与人文研究:以启蒙运动为例

    周小琴;

    启蒙运动是由对于科学成就的欣羡和推崇而引发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们企图运用科学模式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按照理想重整社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幸福。因而,探究人类本身以及人类社会成为启蒙时代的核心课题,这实际上关乎在科学权威化的语境之下重塑人文研究,对于学术界而言,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理解以人为关注中心、颇具人本主义色彩的启蒙运动如何将自己自然而然地承接于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时代之后的,又如何处理协调它自身的关乎人的理想目标与所尊崇的自然科学范式之间的关系。

    2013年03期 v.3 9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 瓶颈效应还是马太效应?——数字鸿沟指数演化的跨国比较分析

    张伦;祝建华;

    基于香港互联网使用调查、美国常驻人口调查、皮尤"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调研和国际电信联盟对各国互联网扩散率调查等相关数据,本研究经验性地描述了香港、美国以及全球范围内1996年至2008年互联网"数字鸿沟"指数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香港地区、美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互联网数字鸿沟发展趋势与该地区互联网扩散率呈倒U字型关系,即随着互联网扩散率的增长,"数字鸿沟"指数在该地区互联网扩散率的中值处达到峰值,并随后下降。

    2013年03期 v.3 10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 大学技术转移“带土移植”社会网络的塑造——基于同方威视的案例分析

    李正风;张寒;

    当前关于大学技术转移中衍生企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从社会网络的演进和新组织的形成的角度进行的探讨较为薄弱。本研究以清华同方威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具体的案例,研究大学技术转移过程中社会网络的塑造问题。清华同方威视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为了实现"大型集装箱检测技术"的产业化,采用的"带土移植"的转移模式,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技术转移社会网络模式。本文试图探讨为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选择这样的一种技术转移的模式?新的组织形式是如何形成的?社会网络的稳定性何以实现?

    2013年03期 v.3 12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 《科学与社会》征稿启事

    <正>《科学与社会》(季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兼有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期刊。本刊热诚欢迎作者不吝赐稿。本刊只接受未公开发表的稿件。作者应保证所投稿件符合学术诚信规范。论坛:该版块为我国科技界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自由讨论科学和社

    2013年03期 v.3 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