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邬贺铨;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化向社会经济各方面、大众日常生活的渗透,使人们更加感受到大数据的来势迅锰,由此催化生了对大数据开发的需求。本文介绍了大数据产生的背景、意义及内涵,并举例说明了大数据思维的应用领域与效果,讨论了有关大数据误区的相关问题。
2014年01期 v.4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 涂子沛;
大数据的成因源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回顾半个多世纪人类信息社会的历史,1966年摩尔定律的提出,使晶体管越做越小、成本越来越低,为大数据现象的形成奠定了物理基础,这相当于铸器,人类有能力制造巨鼎盛载海量的数据;1989年数据挖掘技术的产生,让大数据实现了"大价值";2004年出现的社交媒体,则把全世界每个人都转变成了潜在的数据生成器,向摩尔定律铸成的巨鼎当中贡献数据,这是"大容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分析大数据的静态的概念和动态的成因,使人们更清楚地理解大数据的特点。
2014年01期 v.4 14-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汪小帆;
兴起于世纪之交的网络科学在过去15年间取得了重要进展,并且已经开始了从网络科学到网络工程的跨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数据科学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同时也为网络科学与工程研究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本文希望探讨网络科学的发展历史对数据科学兴起的启示,并通过介绍一些最新的基于数据的社会网络分析成果探讨数据科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要实现"数据,让人类更美好"的愿景既需要科技的发展,也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
2014年01期 v.4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邱仁宗;黄雯;翟晓梅;
本文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中的伦理问题。指出大数据技术是把双刃剑,这种技术的创新使社会、商业、以及亿万人受益,但同时也带来风险。我们必须鉴定风险,平衡创新带来的利益与风险。文章还探讨了与信息技术及大数据技术有关的数字身份、隐私、可及、安全和安保、数字鸿沟等伦理问题,并讨论了解决这些伦理问题的进路。最后,建议引入伦理治理的概念,指出大数据的顺利推广应用要求我们制订评价在大数据方面所采取行动的伦理框架,即伦理原则,为制订行为准则、管理和立法建立一个伦理学基础。
2014年01期 v.4 3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 杨文采;
<正>在20世纪,自然科学知识的迅速扩展使科学分科加快,以至无人能追随科学整体的发展,科学家只得关注于树木而忽视森林,哲学与科学的分离局面逐渐形成。现今大多数自然科学家不加思索地接受科学关于自然因果律的已有知识,不关心形而上学。不过,仍有不少科学家在关注科学哲学的讨论,他们不主动参加讨论,主要是因为遵从科学界严谨的要求,尽量不对外专业的议题发表不成熟看法吧。
2014年01期 v.4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杨文采;
<正>我在研究所工作了50年,期间曾在加拿大、英国和德国学习和工作过,也访问过全球上百间大学或研究所。最大的感受是,中华民族有极其优秀的人文精神基因,但是缺乏科学精神的基因。五四运动虽然对科学作了启蒙,但还来不及对科学精神作启蒙。中国科学人身负"科学救国"的十字架,普遍认为科学是具有功利目的的一种事业。进入21世纪,人们对科学强国满怀期望,政府也在大力支持科学研究,焦急地敦促科学家把科学转化为生
2014年01期 v.4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 杨文采;
<正>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曾多次提议重建自然哲学[1-3],他说,"自然哲学的重建适逢其时,应当不辱使命。"他又说,"自然概念不单是来自科学实践,甚至不取决于新发现的经验事实,它有着更广阔的背景,这就是自然哲学何以可能的根据:超越科学批判自然观念不仅可能而且必要"。我完全同意的
2014年01期 v.4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