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_科学教育路在何方?

  • 工具化的科学教育没有前途

    杨玉良;

    科学教育不仅要重"术",更应重"道"。"术"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而"道"则包括科学的原理,科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科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科学的精神和思维方式成为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文化、一种思维方式。

    2015年03期 v.5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HTML全文]
  • 树立科学观念,培育科学精神

    陈凯先;

    目前社会上、甚至学术界内部,对"科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这就必然对我们的科学教育产生影响,包括科学精神的培育。只有正确地认识"科学",端正对待"科学"的态度,才能真正促进科学精神的树立和弘扬。

    2015年03期 v.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HTML全文]
  • 科学教育:整体把握,突出核心

    杨叔子;

    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包含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五个方面的内容,这是由科学自身内涵具有特征所决定的。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交融,知识传授是科学教育基础,科学精神的教育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可以说,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其核心的目的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具有科学的精神。

    2015年03期 v.5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7K] [HTML全文]
  • 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几点认识

    龚克;

    中国的科学教育存在着外来性、工具性、专业性和指令性等问题,导致我们重科学的知识层面而轻精神层面,而在知识方面又受限于专业范围和技能训练。科学教育应重视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尤其要超越工具性思维。

    2015年03期 v.5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HTML全文]
  • 减轻负担,不是削弱科学教育

    朱邦芬;

    <正>高考指挥棒下,各种减负措施至今并没有减轻学生负担,授课内容中很多基本的、与人素质有关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却一减再减,特别是科学教育。当前最大的难点,是要提出一个可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可操作的改良方案。

    2015年03期 v.5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HTML全文]
  • 究竟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我国正规科学教育与科普工作的理想开展?

    刘兵;

    我们一直为对抗应试教育而做出各种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最终还是在强大的应试教育的实践中败下阵来。这种局面显然并非仅仅通过具体的对应措施就能扭转的。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2015年03期 v.5 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HTML全文]
  • 科学教育应从文化做起

    王青;

    国家的管理架构中分别设置了文化部和科学技术部,把文化设为一类,科学、技术统归另一类。在教育上,文化归于文科,科学归为理科,使得科学教育变成国家文化体系之外的另类事物,像阳春白雪,不容易融入社会,这就是我国科学教育喊了多年但成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5年03期 v.5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HTML全文]
  • 我国科学研究基金资助不该忽视科学教育研究

    王磊;朱玉军;

    从事科学教育研究的学者为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是,他/她们却正面临着缺乏开展科学教育研究经费的窘境。这一局面有悖于国际科学教育学术领域的发展态势。科学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足够而持续的研究基金的投入。

    2015年03期 v.5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HTML全文]
  • 切莫截断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选拔之路

    任友群;

    与"学科竞赛"选拔青少年人才不同,"科技竞赛"所选拔的是另一类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此类人才及特长并非目前高考的分科考试能够测试出来的,但目前的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正在关闭这条通道。面对窘境,一些学生选择重新"刷题"参加高考,一些学生选择出国读书。这两种结果都显示了教育改革步履维艰的现实。

    2015年03期 v.5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HTML全文]
  • 提升科学教育的地位,夯实“中国制造”创新基础

    彭蜀晋;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大力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其中,最让人们关心的是人才培养能否支撑起未来"中国制造"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动力。我们现今的教育体制,特别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科技教育体制能否为未来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显得更为迫切和急需。

    2015年03期 v.5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4K] [HTML全文]

论坛_科学教育探析

  • 设计并启动全学程覆盖各类学校的科学素养教育计划

    任定成;

    科学的社会角色和基础教育功能的变迁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应当设计一个教育计划,开设从幼儿园到大学专、本科的综合性科学课程。该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科学素养为目标。核心科学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待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所涉及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基本态度、思维习惯、价值取向和跨学科观念。这种素养表现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培养核心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

    2015年03期 v.5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HTML全文]
  • 是多维度加大支持,还是加强跨部门整合——基于学科视角的我国科学教育问题分析

    杜鹏;

    在"科教兴国"背景下,我国政府加大了科学教育相关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从素质教育、科学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多维度地展开部署。尽管如此,广大社会对于科学教育的成效仍然广为诟病。本文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分析科学教育面临的困境,并指出多维度加大科学教育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加强跨部门整合是解决我国科学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效结合的关键。

    2015年03期 v.5 37-4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HTML全文]
  • 国外主要国家应对科学教育危机的政策举措及启示

    谭宗颖;王婷;陶斯宇;

    本文阐释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科学教育面临的危机以及引发主要国家对科学教育的反思。通过分析主要国家为应对科学教育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所采取的若干政策举措,得出对我国科学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2015年03期 v.5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HTML全文]

STS研究_STS理论与方法

  • 马尔凯科学话语分析的方法模式及其社会学价值

    薛晓斌;

    关于马尔凯以及约克学派的科学话语分析在SSK中的理论贡献已经有诸多的评述,但研究者较少讨论话语分析的方法基础。本文集中分析马尔凯科学话语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和分析模式,以及其演变过程,并确定其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马尔凯所开创的话语分析方法在当今社会学研究中所具有的价值。

    2015年03期 v.5 5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HTML全文]
  • 文本挖掘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徐德金;张伦;

    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从文本数据中发掘知识的技术,文本挖掘近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文本挖掘及其主要相关技术,进而以Web of Science和CNKI两大数据库为基础,对文本挖掘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对文本挖掘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趋势和对社会科学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展望。

    2015年03期 v.5 7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5K] [HTML全文]
  • 科技伦理研究关键词网络结构特征与启示——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的实证分析

    张国栋;王俊雅;

    通过收集CNKI期刊数据库中科技伦理主题的研究文献,建立分析数据集,抽取关键词字段,形成共现网络,发现:科技伦理研究关键词网络整体密度较低,这表明该领域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伦理、生态伦理关键词度数排在前三位,具有较强的活跃度;科技伦理教育、科技伦理学、伦理责任三个关键词具有较高的接近中心性,这表明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较少;(3)K—clique子群分析表明科技伦理研究已经形成了5个小团体,形成了特定的关联结构。

    2015年03期 v.5 9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HTML全文]

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

  • 科研审计、双重失却与中国社会情境中的学术治理

    赵超;

    作为当前中国的知识生产活动与当代中国社会发生关联的最主要的制度化途径,一种单维的、仅仅以公共财政经费的拨付与成果验收为核心内容的"知识-社会"关系模式既没有对认知过程本身予以充分考量,也没有把对知识的社会后果的反思性调控纳入其制度安排中,由此造成了现实中知识与社会的"双重失却"。而这样一种现状,提出了应用治理思维的必要性。

    2015年03期 v.5 106-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HTML全文]

评论

  • 对科学的技术理解——评段伟文《可接受的科学当代科学基础的反思》

    李三虎;

    <正>在2014年冬天召开的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术年会上,段伟文将其近著《可接受的科学:当代科学基础的反思》(简称《反思》)赠我,并命我做一书评。《反思》一书虽然冠以"当代科学基础的反思"的副标题,但从其实际的叙事来看,它实际上是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反思。一旦这样来看待该书,就会令人想到近年来学界对科学哲学的思想演化取向所做的概括和研究。这类研究多是相对于正统科学哲学,赋予当代

    2015年03期 v.5 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HTML全文]

会议报道

  • “新改革时期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社会学论坛综述

    赵万里;张国栋;

    <正>一、引言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日益迅猛,伴随"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科技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与之相伴的社会问题迭次而来。从默顿创立科学社会学以来,形成了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研究相呼应的把社会作为解释变量、科学作为因变量的年轻的社会学分支。上个世纪末,我国社会学界把科学社会学引入中国,在多个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开设了科学社会学

    2015年03期 v.5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HTML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