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_当AI走进科学教育

论坛_基础学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 编者按

    【编者按】<br>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的殷切期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国际竞争越来越聚焦于尖端科技和产业升级的形势下,我国自主创新面临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匮乏、“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此基础学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立了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郑晓静院士和中山大学高松院士牵头的“我国数理化基础学科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院士咨询重大项目,旨在系统调研分析我国数理化基础学科教育的现状,研判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br>在郑晓静院士、高松院士、“我国数理化基础学科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工作组组长和本刊特邀编辑周建中研究员的推动下,《科学与社会》组织出版了“基础学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从我国基础学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逻辑关系、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化学领域基础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现状、综合性大学“办师范”的优势与挑战以及我国科研机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出版,引发各界对我国基础学科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与讨论,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2025年01期 1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 我国基础学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郑晓静1;高松2;李雪3;赵剑峰3;周城雄4

    数理化基础学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我国攻克“卡脖子”技术的关键。本文围绕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数理化基础学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数理化基础学科教育还存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畅、人才选拔通道不畅、基础学科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机制、丰富人才选拔途径、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数理化学科教育水平与高等教育阶段基础学科教育质量等对策和建议。这些措施旨在提高我国数理化基础学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以支撑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和创新发展。

    2025年01期 1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 我国化学基础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建议——基于1.97余万份问卷的调查

    袁秀1;朱亚先2;张树永3;彭晴晴4;郑兰荪2

    我国化学人才培养根基雄厚,专业设置多元,拔尖体系完备,竞赛平台丰富,学科支撑强劲,但仍面临创新人才后劲不足的挑战。为深入剖析我国化学人才培养的现状,应对化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项目开展了全国范围的网络调查,有1.97余万来自中学、大学及学术机构的相关从业者参与了本次调查。研究发现,我国还存在对化学学科重视不足、公众认知偏差、实验教学支撑不足、学生选拔机制不畅等问题。建议强化化学素养教育、加大科普宣传、改善实验教学、规范中学教学、优化学生选拔机制、健全基地管理与评价、完善教师培训、深化高校教改,以提升化学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国家战略需求。

    2025年01期 2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 综合性大学“办师范”:课程建设的优势与启示——以上海交通大学理科卓越教师培养为例

    严晓梅;殷皓;刘少雪

    响应国家拔尖创新科技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需求,亟需建立一支卓越的高中理科教师队伍。然而传统的本硕“进阶式”教育专业课程培养方案难以满足新时代对高中卓越理科教师的需求,且不足以应对近年来高中教师队伍多样化的新挑战。为此,在借鉴西方国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探索并实践“阶段式”职前教师发展方案,围绕培养高中卓越理科教师的需求,采用“教育学院+学科学院+中学实践基地”紧密联合培养机制,创新教育专业理科(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方向课程体系,为我国探索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的多元发展路径提供实践参考,为“国优计划”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025年01期 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 我国科研机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基于面向导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

    江郁1;2;有书涵1;2;周建中1;2;汪庭语3;成蒙3

    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集聚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高水平人才,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科研机构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参与度不足,且有关实证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基于对32家隶属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工作委员会基础组的科研机构中导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我国科研机构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师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科研机构育人优势未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以及评价指标单一的现实问题。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强化师生沟通与共识、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和项目参与机制、营造开放学术生态,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议,为充分发挥我国科研机构育人潜能,加快自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一定的实证依据和理论支撑。

    2025年01期 5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

  • 归纳风险论证及其争论——兼论风险管理

    段天龙1;2

    理解价值判断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是当代科学哲学的重要目标。归纳风险论证声称科学家在假说接受阶段会做出价值判断,进而使得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归纳风险。反对者聚焦于科学家的职责对归纳风险论证进行了批判,而部分支持者聚焦于科学探究活动的阶段及其风险类型对归纳风险论证进行了扩展,部分支持者聚焦于价值判断和科学决策的关系对归纳风险论证进行了扩展。深入且全面地考察归纳风险论证及其论争,不仅可以重塑关于科学价值的哲学讨论,而且有助于更系统地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面貌,进而为科学探究活动的风险管理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2025年01期 7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4K]
  • 论科学实践活动场域的多元主体建构

    冯超;王骏

    科学实践活动场域,是由异质性行动者的共同参与互动而形成。行动者的角色和职能会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不断交叉、重构与功能性分离。科学实践活动场域含有三重主体,即作为知识理论生产者的科学研究主体,作为实践秩序规范者的科学治理主体和作为决策利益相关者的科学参与主体。通过诠释作为实践活动的科学所内嵌的多元主体建构过程、指涉范围、诠释路径以及现实困境,可以厘清科学民主化进路中三重主体间的内在共生关系。

    2025年01期 96-11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 人机合作:探索生成式AI在质性研究中的应用图景

    朱逸1;2;阙明坤3

    生成式AI介入质性研究日益增多。学界就人工与机器在质性研究中的实践状况进行了诸多比对研究,发现生成式AI对于质性研究有积极的作用。本文选取中文环境下的家庭教育访谈文本作为文本基础,运用本土生成式AI,比对在质性研究(扎根理论、主题分析)中人工与机器的分析质量。研究采取人工与机器对同一文本进行编码,邀请专家匿名评价与检验两者的分析质量,发现:生成式AI对人类研究者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与支持作用;人工与机器在质性数据的编码上有相近表现,但在扎根理论、主题分析两类不同的质性方法中呈现出差异化的分析质量。研究进一步探究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未来“生成式AI+质性研究”需要加强人机合作与协同、多模态数据智能分析、质性研究全流程介入等。

    2025年01期 11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STS研究_科技的ELSI的研究

  • 健康公正与技术权利——老年群体数字医疗实践中公平性与可及性问题的伦理分析

    翁昱岑;李伦

    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改写了有关健康管理的传统认知与行为方式。技术应用带来便利的同时,作为医疗服务主要消费群体的老年人却深受数字医疗“不公平”“不可及”问题的困扰,面临难以享受高质量医疗保健服务、公共卫生领域话语权减弱的问题。在技术哲学视角下,老年群体的数字医疗实践困境是实践主体素质条件束缚与技术发展逻辑制约共同导致的技术权利被剥夺,进而侵害健康公正。与之对应,当下需从生命发展原则与技术开拓进路两方面出发,在理论层面重新审视生命健康在技术时代的实践方式,以生命文化的“肯定式”转向与科学技术的“开源伦理”精神,为数字医疗技术的“怡老化”发展奠定伦理底色。

    2025年01期 13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

  • 推进产品安全科普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初探

    姜肇财1;张芳祯2;田晶晶1;宋黎1

    产品安全科普对于保障人身财产安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产品安全科普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主要表现为缺少对新产品的安全科普宣传和缺失企业这一重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本文促进从科技发展的观念、政府主导的科普供给模式和企业参与产品安全科普的制度安排等三个方面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基于此,文章从正确理解科技发展与产品安全科普辩证关系、推动产品安全科普供给模式向政企联合转变、建设企业参与产品安全科普的制度体系等三个维度提出了推动我国产品安全科普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为发挥产品安全科普对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提供了有益思考。

    2025年01期 15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4K]

评论

  • 在纷繁复杂的时代重塑科学的价值——《为什么民主需要科学》评介

    贺久恒

    《为什么民主需要科学》一书由哈里&#183;柯林斯与罗伯特&#183;埃文斯合著,深入探讨了科学家与STS学者应在政策制定中扮演何种角色。柯林斯认为,尽管科学知识社会学将科学与科学家请下了真理的神坛,他仍然认为科学家应当成为政策制定中的重要参与者。本书提出了“猫头鹰”机构的概念,由具备反思能力的STS学者和科学家组成,旨在监督科学并充当科学家、公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该书在全球STS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激发了关于STS学科如何在后真相时代介入公共领域的新讨论。本书为应对后真相时代的挑战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强调了科学作为一种道德选择的重要价值。

    2025年01期 161-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