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鹏1;杨正2
科学传播的学术研究在近二十年间经历了快速且剧烈的变迁。有效厘清这一变迁是后续开展更为深入的科学传播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前提。对此,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二十年国际科学传播核心文献,并对其主要领域与进展情况进行评述。结果发现,科学传播研究范式正在经历的复杂且深刻的演变核心凸显了其研究视野的多元化特征,即打破对于传统科学传播基于公众教育目的、缺失模型理解范式、“科学家-公众”二元对立的线性传递理解思维框架,朝向更为情境化、立体化的视野转向。这种视野转向主要体现在对科学传播的主体多元化、策略多元化、行动多元化、认知多元化四个方面的深化理解。
2025年03期 7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HTML全文]
- 杨恒1;方凌智2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我国两个超大城市1457名18岁以上公众的线下调查发现,科学态度对公众科学参与有直接正向影响,科学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公众的科学参与;科学资本对公众科学参与除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外,也正向调节了科学态度与科学自我效能对公众科学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众的科学参与不仅受个人态度和自我效能的影响,还受到科学资源获取和科学相关社会网络的制约,科学资本是公众科学参与鸿沟的放大器。研究拓展了科学资本这一概念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范围,为理解公众的低科学参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我国科学传播中科学参与的“机会结构”建设提供了启示。
2025年03期 103-11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HTML全文]
- 尚智丛;张云昊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开发是科技资源普及化工程的战略支点,是重构科学与公众关系的关键环节。通过文献梳理、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开发现状及其中的结构性困境。文章认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普的公众参与度不足,其科普功能开发面临制度安排所导致的结构性困境。在宏观层面,缺乏政策指导,科普依附于宣传,公众难以成为制度化的参与者;在中观层面,组织管理与团队建设存在欠缺,难以提供常态化的参与空间;在微观层面,科普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与精力,公众的主体地位遭到忽视。在此基础上,文章为促进公众参与提供对策建议,以重塑科学与公众的关系。
2025年03期 11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HTML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