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聚焦“人工智能+”

  • 社交媒体接触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感知影响的群体差异研究

    王大可1;2;吴昊1

    随着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对该技术的感知已经成为影响其社会接受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探讨社交媒体接触对智能辅助驾驶技术感知的影响机制,并分析具有不同特征的用户群体的差异表现。研究发现:主动搜索型接触和偶遇型接触均能显著降低用户的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同时提升感知有用性;两种接触方式呈现差异化影响模式,主动搜索型接触在降低感知风险和感知成本方面效果更显著,偶遇型接触在提升感知有用性方面略有优势;用户群体特征显著影响社交媒体接触的效果,男性用户更易受社交媒体影响而降低风险感知,高收入用户的成本感知更容易改变,拥有使用经验的用户对社交媒体信息持更谨慎态度,东部地区用户对于成本感知变化更为敏感。

    2025年03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HTML全文]
  • “人工智能+”时代科学相关虚假信息治理影响因素研究——基于NAM-TPB模型的受众心理机制分析

    王唯滢;赵明宇;张英杰;王丽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科学相关虚假信息的生成及传播风险提升。为探究AI时代科学相关虚假信息的治理路径,本研究基于规范激活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复合模型,引入感知AI特性与情感因素作为调节变量,通过对1003份有效问卷的实证分析,揭示个体应对AI情境下科学相关虚假信息的心理决策机制。结果显示:NAM 核心变量均显著正向影响个体对科学相关虚假信息的辨别意愿,其中自我责任(0.284)影响最强,其次为感知风险性(0.199)、感知有害性(0.187)、群体责任(0.147)与个人规范(0.107);辨别意愿对辟谣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驱动作用(0.593);感知AI特性正向调节“感知风险性/有害性→辨别意愿路径”,情感因素正向调节“辨别意愿→辟谣行为”路径。研究拓展了NAM理论在AI技术情境和虚假信息治理中的应用边界,为科学相关虚假信息治理提供政府、平台、科普主体、公众协同的实践方向。

    2025年03期 2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HTML全文]

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

  • 论人工智能的关涉性及其“泛认识论”基础

    刘光明

    人类的关涉能力有心灵及其精神状态的支撑,会“关注”不同的对象及其相关信息。当前研究关注人工智能持有何种关涉能力以及持有何种信息的关涉机制。狭义人类研究视角将关涉性视作精神状态的属性,人工智能不持有关涉能力;广义人类研究视角强调基于“行动准备性”的关涉性,即以对象的目标追求过程考察关涉机制,此种对要求的“放宽”为人工智能持有关涉能力提供了可能性。非人类研究视角则认为生物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逐渐具有关涉能力。这些研究视角为人工智能持有此能力提供了理论资源。人工智能虽然没有人类的主体地位且缺少人类的自我关涉能力,因而不能按照人类的方式展开认识活动,但其信息处理过程可视作“泛化”的认知活动。

    2025年03期 46-5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HTML全文]
  • 从“健康”到“行星健康”:行星时代的健康观念及其批评

    陈雪扬

    行星健康聚焦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福祉之间的紧密联系,是过去十年间健康领域的前沿研究内容。从行星健康观念的思想起源、评估标准以及批评反思三个维度解读行星健康,可知行星健康是对传统健康观的拓展,它根植于20世纪中期以来的生态文化批评理论、地球生理学和行星研究,独特之处在于强调行星环境与地球生命的共生关系;行星健康的各类评估指标将地球视为行星系统中的存在物,通过系统的动态演化考察人类与地球的健康状况,是技术哲学中“行星思维”在生命与健康研究领域的体现。对行星健康研究的省思延续了20世纪60年代医学批评思潮中的主要观点,对于重审健康定义、公共健康伦理风险和生物政治等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5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HTML全文]

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

  • 媒介变革环境下的多元化视角—— 二十年间科学传播国际研究综述

    王大鹏1;杨正2

    科学传播的学术研究在近二十年间经历了快速且剧烈的变迁。有效厘清这一变迁是后续开展更为深入的科学传播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前提。对此,本文系统梳理了近二十年国际科学传播核心文献,并对其主要领域与进展情况进行评述。结果发现,科学传播研究范式正在经历的复杂且深刻的演变核心凸显了其研究视野的多元化特征,即打破对于传统科学传播基于公众教育目的、缺失模型理解范式、“科学家-公众”二元对立的线性传递理解思维框架,朝向更为情境化、立体化的视野转向。这种视野转向主要体现在对科学传播的主体多元化、策略多元化、行动多元化、认知多元化四个方面的深化理解。

    2025年03期 7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6K] [HTML全文]
  • 科学资本影响公众参与科学研究——基于态度效能双路径的实证分析

    杨恒1;方凌智2

    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我国两个超大城市1457名18岁以上公众的线下调查发现,科学态度对公众科学参与有直接正向影响,科学自我效能间接影响公众的科学参与;科学资本对公众科学参与除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外,也正向调节了科学态度与科学自我效能对公众科学参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众的科学参与不仅受个人态度和自我效能的影响,还受到科学资源获取和科学相关社会网络的制约,科学资本是公众科学参与鸿沟的放大器。研究拓展了科学资本这一概念在科学传播中的应用范围,为理解公众的低科学参与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我国科学传播中科学参与的“机会结构”建设提供了启示。

    2025年03期 103-11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HTML全文]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普功能开发的实证研究

    尚智丛;张云昊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开发是科技资源普及化工程的战略支点,是重构科学与公众关系的关键环节。通过文献梳理、数据分析与实地调研,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开发现状及其中的结构性困境。文章认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普的公众参与度不足,其科普功能开发面临制度安排所导致的结构性困境。在宏观层面,缺乏政策指导,科普依附于宣传,公众难以成为制度化的参与者;在中观层面,组织管理与团队建设存在欠缺,难以提供常态化的参与空间;在微观层面,科普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能力与精力,公众的主体地位遭到忽视。在此基础上,文章为促进公众参与提供对策建议,以重塑科学与公众的关系。

    2025年03期 11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HTML全文]

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

  • 社会治理与信息流行病防控

    司佳卉1;郑星悦2;高福1;2

    信息流行病(infodemic)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原创概念,指在疾病暴发期间虚假不实信息迅速扩散的现象。随着“信息病毒”(inforus)理论的提出,其内涵已从单一虚假信息拓展至正确信息与错误/虚假信息,甚至谣言的复合变异体,影响范围突破公共卫生边界,延伸至社会治理、公共政策等更广泛领域。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信息流行病在双重场域中的系统性风险;在梳理现有虚假信息传播理论局限性的基础上,创新性引入“信息病毒”概念作为理论补充。最后本研究借鉴传染病学的经典“三要素模型”,构建了信息流行病的跨学科防控框架:控制传染源,强化信息源治理与变体信息预警机制;切断传播途径,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识别关键传播节点,阻断信息病毒的扩散;保护易感人群,通过系统化的科普教育,提升公众信息甄别能力,接种“社会疫苗”,预防信息流行病。

    2025年03期 133-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HTML全文]
  • 政策引文偏好——基于3237篇科学论文的多维计量分析

    程曦;赵肖妃;曲宠颐

    政策文件对科学论文的引用不仅反映了决策者对科研动态的关注,也为探究科学与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通过分析政策索引中引用文献的特征,回答了政策索引的科学出版物在出版趋势和主要特征方面有何表现、政策性引文是否偏好特定因素两个关键问题。基于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和Web of Science的数据,筛选出2014—2022年期刊引证报告(JCR)多学科排名前十期刊发表的146,981篇论文,并从中识别出3237篇被政策文件引用的文章,开展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政策索引出版物的数量与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在总体科研产出中的占比仍然有限。进一步相关性分析表明,政策关注度(以被政策文件引用次数衡量)与学术声望以及涉及科学不确定性的重要议题(如COVID-19和气候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开放科学实践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

    2025年03期 145-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HTML全文]

争鸣

  • 谈对固定研究对象的系统认知

    杨文采

    系统学是认知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认知的目标是为人类可以共享的知识库提供最为理性、客观、精准和系统的知识。宇宙万物有着不同的生成和演化的法则与机制,它们隐藏在时空尺度变化巨大的各种相互作用的联系中,给人类的认知造成了困难。人类对事物的认知由五个环节组成,分别是感知和发现问题、定义概念、发现演化模式、建立动力学理论及指导现实应用。系统学研究所有系统普适的认知规律,其认知模式由组成、结构、属性、环境、行为、相态、演化和组织机制等八个环节链接而成。进入21世纪,如果能够把系统认知的知识的获取、表达、集成、利用等环节整合到机器学习的过程中,AI技术的发展就有可能再上一个台阶。

    2025年03期 16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HTML全文]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