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_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

  • 聚焦我国大科学工程发展问题的管理建议

    匡光力1;2;汪文强1

    大科学工程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十一五”以来国家已将大科学工程的建设纳入国家的5年规划中,且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我国目前大科学工程的发展已由“跟跑”逐渐转变为“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领跑”。鉴于我国大科学工程发展之迅猛,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也逐渐凸显,直接导致大科学工程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将梳理现阶段大科学工程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瞄准大科学工程的科学、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相应的管理举措。

    2021年01期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 如何依托大科学设施实现科技引领

    王贻芳;白云翔

    大科学工程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的大型科学项目,是体现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战略性的科技资源,大科学设施在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科研投入逐年增加,科技论文发表、专利申请数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与之相应的重大成果却不足,这与我国在“大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为了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愿景,我们需要把握好世界科技革命的突破方向,在重点领域规划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大科学设施方面实现引领。本文针对当前的国家战略目标,分析了我国大科学设施发展与世界科技强国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就将面临的机遇展开讨论,对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大科学设施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2021年01期 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 探讨大科学工程建设管理之道——以“中国天眼”为例

    姜鹏

    作者结合自己在“中国天眼”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管理经验,探讨了在中国当代科研体制下大科学工程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后续工程的建设及管理制度的制订提供参考。

    2021年01期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私合作路径研究——基于“伽利略”计划的启示

    章萍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称为“国之重器”与“科创基石”,其投资规模巨大且风险高,运营管理专业性强,私人机构是参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力量。基于风险权衡与优势互补,“伽利略”计划公私合作从“公私共建”调整为“公建民营”,其在战略层面、制度层面和机制层面上的实践,对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公私合作项目采用“公建民营”方式提供了路径和启示。

    2021年01期 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 中国高校大科学装置治理困境与治理变革分析——基于“行政发包”视角

    黄振羽

    本文基于“行政发包”视角下的权力配置、经济激励和考核控制等三个维度,分析了我国高校大科学装置未能走出治理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运营过程中的政府缺位和剩余控制权缺失,作为大科学装置依托单位的高校及科研人员在当前的激励制度下缺乏内在的变革动力,软预算约束和信息不对称使得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控制失灵。重建控制权是“行政发包”视角下解决中国大科学装置治理困境的重要策略,正在发生的治理变革为此提供了佐证。

    2021年01期 4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 大科学工程中多元主体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为例

    李克龙1;2;徐飞1

    大科学工程从设计建造到运行,始终存在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典型的大科学工程,其在达成科学目标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满足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利益诉求,这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以FAST为例,探讨了大科学工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冲突与矛盾,分析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特征、利益冲突的类型及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利益主体间协同发展机制,探索保护性开发的利益整合新路以及建立全方位利益冲突治理体系的大科学工程利益冲突协调、整合与治理的新思路,创立多重利益主体协作共赢的科学治理新模式。

    2021年01期 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

  • ICT革命与非物质劳动——当代社会形态话语斗争的主战场

    曹天予

    半个世纪以来的ICT革命,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促成了以创新驱动,经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兴起,以及社会形态的相应变化。与这些变化有关的理论问题十分重要。西方文化左派在批评自由主义主流解读的同时,其自身的解读实践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同时面对资本主义自由派的攻击和西方文化左派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回应是把话语斗争深入到话语框架基本预设的分析。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对国内学界影响深广的西方文化左派,实际上分享了自由派的预设,并为后者的话语霸权提供了学术理据和舆论铺垫。因此有必要予以反思和清理。

    2021年01期 7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 论STS第三波浪潮的两大转向

    彭家锋;刘永谋

    STS的“第三波浪潮”研究提出已近二十载,但较前两波浪潮,它究竟发生了哪些方面的转变,学界对此仍意见不一。文章试图对此进行精准定位,认为第三波浪潮研究主要完成两大转向:一是在认识论上主张知识基础的实践转向,即从以命题性知识为基础转向以技能性知识为基础;二是在价值立场上主张科学争论研究的规范性转向,即从对科学争论进行价值中立的描述性研究转向重视科学价值的规范性研究。第三波浪潮开启极具愿景的研究方向,但面临诸多挑战。当前第三波浪潮深入推进,对其转向做出最终评价还为时尚早。

    2021年01期 104-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 为何要引入公众参与科学——公众参与科学的三种逻辑: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

    杨正1;2;肖遥3

    当前国内对于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引入与模型分析已经渐入佳境,在实践层面也崭露头角。然而在进一步深化公众参与科学的理论与优化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前,还需反思这一做法的目的,即为什么要进行公众参与科学实践?实施公众参与科学的项目是什么?在中国当下语境中,这种原因似乎是统一且先验的,然而通过考察西方与中国公众参与科学的实践与理论,可以发现,公众参与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目的导向,并形成了不同的逻辑基础。对此,本文分析总结规范性、工具性与实质性三种公众参与科学的目的性逻辑,区分不同目的逻辑下的公众参与科学实践的差异,指出尽早实现从规范性逻辑、工具性逻辑向实质性逻辑的跨越,才是发展中国公众参与科学,实现真切的、多样性的科学传播实践的合理路径。

    2021年01期 115-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

  • 教父时代科学思想传承何以可能?——基于文献的考量

    安维复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父时代”是否中断了古希腊科学思想的文脉?本文专注于奥古斯丁在传承“七艺”上的三点重要作为:其一,破除至少是削弱了占星术对天文学的冲击,试图维护天文学的数理科学性;其二,破除“艺术即模仿”的成见,论证了艺术也是理性知识的判断,从而坚守“七艺”作为理性知识的统一;其三,开启用“七艺”论证“三位一体”等神学疑难的先河,确立“七艺”在基督教信念中应有的学术地位。这些论证都不悖于信仰高于理性的基本思想准则。本文至少有两个推论:其一,“七艺”作为科学思想从古希腊形成体统,即使在黑暗世纪的教父奥古斯丁仍在滋养守护,T.库恩所说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值得怀疑;其二,“七艺”作为推证理性涵养西方科学千年不止,李约瑟难题或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2021年01期 13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 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以四大主要国际科学会议为例

    谭一泓1;2;贾鹤鹏3;严雯羽4;魏丹4

    科学传播模型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的演变,但公众参与科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本文通过对以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为载体的欧美科学传播实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科学传播正在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欧美科学界日常行为中。“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具有融入公共生活、成为科学界内部的基本行为规范、与科学传播者各种行为紧密结合、多主体共同参与四个特点。如果把“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当作公众参与科学模型所遇挑战的折衷解决方案,它可以调动科学家更灵活、更多层次地参与科学传播,从而让科学传播更容易适应社会要求、让社会更全面接触科学界和科学家。在欧美科学界,尽管“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已经充分融入科学基金管理、专业科学会议等,但这一过程仍然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国科学界目前从政策层面尚无主动推动“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的意愿,但中国网红科学家已经体现出“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的部分特点。

    2021年01期 15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 下载本期数据